首页 / 历史军事 / 浩然止戈 / 章节正文阅读

第4章 入狱(1 / 2)

作品:《浩然止戈

听说要把徐墨澜带去牢房,村里的老人们一下子就炸开了锅。

随随便便进牢房?别说小馒头清清白白的了,便是寻常窃贼,也不过仗打五十大板,赃款还清就能结案重还自由,何冲这是草菅人命呐!

老一辈人都知道,进了牢房能出来的,哪个不是倾家荡产然后一生落魄?那些没出来的,自然是死了。

西阳县下有六个大村子,七八个徐墨澜所在这样不足百户的小村子,总人口也有两万不到。县衙后设有对应人口所造的监房,规模却很小,只有三个房间,远远不够当地的人口配置。这里面的油水自然也无需多说。

狱卒住在当中的一间,前面有大窗通光线,屋顶有小窗透空气;另一间房是给那些肯出银子的人住的,有硬板床和隔开的茅房;剩下一个房间稍大,却没有窗,四面是冷冰冰的墙壁,挤满了犯人。

每天天还没黑,牢房就要上锁,大小便都在房间里,和吃饭喝水的气味混在一道。现在过了寒冬腊月,没钱的犯人都睡在地上,等到春气一动,没有不发病的。身体差的,熬不过几天就病重,没有银子送来,狱卒始终不闻不问,没几天不就死了?

牢里的规矩,一定要等天亮才开锁,整个晚上,活人和死人就头靠头脚对脚地睡着,没法闪躲,瘟疫就容易传染开。以前村里有人见过牢房半夜往外拖尸体,都是一板车一板车拉走的。

何冲毕竟是朝廷命官,横眉竖眼之下,村民也不能真的阻拦,只好任由他带走徐墨澜。

外人走光后,村里人聚在徐墨澜院子里,一个个都愁眉不展。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平头老百姓,真要有什么法子,还能让人把人带走了?说到底还是无权无势。

好在隔壁的何婶总算知道点徐墨澜的情况,板着脸止住了大家伙的慌乱,却也颇没底气地说道:“小馒头在曹主簿手下干活,虎子已经去叫冤了,曹主簿总能给他做主的。”

然而事实远没有她想的简单,虎子只是个小孩,门房未必会让他见主簿大人。再者说,曹主簿也未必救得了徐墨澜,明日的他恐怕自身都难保。

失窃一事本就可大可小,但偏偏失窃首饰这件事本身都是虚构的,何县尉自然另有所图。如今恩科开考迫在眉睫,又逢钦差出京,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何县尉已经等这一天等了很久了。

以他家数辈经商的资产累计,别说这小小西阳县,便是在广陵郡也能横着走。可也有些银子解决不了的事,就得另想法子了。

众所周知,南朝战乱时期,大国小国天天打仗。最缺的是什么?军饷!有银子才有充足军饷,才能持续打仗,才能招兵买马。那时候卖官鬻爵可都是明码标价的,只要你有钱,王侯将相随便翻牌子。

如今平阳一家独大,战事已经极为少见,文官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再想当官,可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了。何县尉正是瞧准了钦差大人莅临,打算往上再挪一挪位置,顶替掉毫无背景的曹主簿,这才有了嫁祸徐墨澜偷窃,陷害曹知章受贿这档子事。事后想来,何冲自己也颇为得意,如此一石二鸟之计,恐怕也只有他能想得出来了。

既然是一石二鸟,显然徐墨澜也是不得不除的角色。

延平年间,由于当今天子重视人才,特地严令禁止科举考试中请托行贿,一经查出,最轻也要流放边疆。只不过历来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于是便有了另一种作弊方式,那就是替考,即请人代考,代笔之人又称“假手”。

何冲与徐墨澜的矛盾就源于此,他亲弟弟也是参加此次最后一轮童试,只不过有着富家子弟的通病,沉溺女色不思进取,胸无点墨,写字如虫爬。所以之前一轮二轮的童试都是请人代考,反正在西阳县他们何家说话声音比谁都大,也不怕人乱嚼舌根去。

谁知突然传出消息,童试成了恩科,有钦差监考。要想出人头地,银两少不得,才学更是至关重要,以自己弟弟那点水平显然是没希望了,何冲便找到了颇受曹主簿赏识的徐墨澜,意思便是请他代笔,酬劳么,自然是天价。

徐墨澜当时只是婉言拒绝,何冲却记恨在心了。西阳县并不大,要想找几个有点文采的读书人不难,可何冲亲自去书院问过几位老先生,无一例外都推说不敢与徐墨澜作比较,本就心生歹念的何冲就更加坚定了要除掉这个拦路石的决心。

自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他自己心中有数,倘若那徐墨澜成了秀才,倘若他又在下月的乡试名列前茅,有朝一日功名在身,甚至鱼跃龙门成了高官。以徐墨澜的公正作风,说不定就成了他何冲的催命符!所以打垮曹知章的同时又能除掉徐墨澜,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