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六二零章 心思(1 / 5)

作品:《我成了仁宗之子

开边河湟,这算是攘外的一部分。

原本的历史,王韶开边是成功的,也确实为大宋开拓了千里疆域。

后因新旧党之争,司马光执掌朝政后,奉行王道,尽数归还于西夏……这也是司马光倍受诟病的。

现在,赵曦来了。

赵曦统治的大宋,已经从根本上挖掉了再次把河湟送出去的基础。

在赵曦看来,司马光修史直学确实是大才,学术也算是一时之才,但从治政而言,司马光太冲动,感情用事,真的算不上什么治政家。

像司马光这样的,在后世顶了混个学者的头衔。

只是如今的大宋,有其时代的因素。赵曦并没有以一人之力改变整个国情的想法,不现实。才有了纯文人做重臣的现状。

不过,赵曦能设计制度,来避免原本历史的缺憾。

比如新旧党争,在赵曦即位以后,就完全杜绝了发生的可能。

首先,赵曦并没有完全采纳王安石那些新法,而是借了王安石变革的名头,对所有的新法变着样推行了。

他需要王安石这个号称积三十年名望的由头。

其次,赵曦没有营造出新旧党争的氛围。因为赵曦在推行新法前,充分运用了沟通的方式,让朝臣反对的声音减少了。

再一个,赵曦没有任性,没有为推行新法而将反对者贬黜,没有形成朝廷通过而地方阳奉阴违的局面。

还有就是,由于赵曦采用了温和渐进的方式,用了温水煮青蛙的办法,又有十几二十年用心拉拢,让新法反对派无法形成派系。

这也是王韶开边要比原本历史进度快,且推进顺利的根本原因。

其实,从心底上,赵曦并不太重视河湟的战略目的,反倒侧重于西域商路的开通、棉花的推广以及羊毛纺织对西夏的影响。

怎么呢,原本的历史,西夏在北辽、西夏、大宋三国中,是灭国最晚的一个,并且还导致了一代骄成吉思的陨落。

赵曦不是历史学家,不知道真实的原因是什么。所以,赵曦在考虑三五年后对北辽还是对西夏开战,他有点做不准。

要规模,不管是北辽还是大宋,甚至连大理都要比西夏大。

可要战力,雁门之战赵曦没有亲临,无法对西夏和北辽进行对比。可从狄青、种鄂、郭逵的反映,都认为北辽的战力要若于西夏。

就是老护卫营的曹霖等人也有如此法。

想想西夏的地域,北辽、大宋、回纥、吐蕃……西夏的疆域在诸国的包围中,成就了西夏善战的本能。

这可能是西夏国祚长久的原因。

原本的历史,因为王韶开边成功,又有王安石变法的成果,大宋有五路伐夏一,一样是功败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