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帝国的血祭(3 / 5)

作品:《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虽然那次他没死,不过和死也没多大区别。

王恭厂爆炸之后,他不再是他。

从这个意义上讲,刘招孙算是兑现了对真武大帝的誓言。

刘招孙尚不能逃脱宿命,何况他人。

每一段历史,每一个族群,每个决定,都需要承担代价。

朱明驱逐蒙元,是以华夏经济政治全面倒退为代价。

明代赋税制度开历史倒车,政治架构上更是一塌糊涂。

废除相权,代价是不得不容忍内阁首辅的继续存在,超人皇帝体制,只维持了两代(朱元璋朱棣)便土崩瓦解。

满清取代大明,付出的代价更为惨烈,除了明面上大规模屠城杀人,异族统治牺牲了主体民族的前途命运,后世主体民族付出十倍百倍努力,仍难回到原本属于它的地位。

每到关键时候,保大清还是保中华,便成每一位满清皇帝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发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之类的言论,不是因为老佛爷卑躬屈膝稀里糊涂——人家可是门儿清,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霍霍掉,那不叫丢人,那是本事,后来溥仪欣然建立伪满,也是出于这种心理。

刘招孙正在推行的大业,前无古人,后面估计也不会有来者。

相应的,帝国也要付出巨大代价。

简单来说,未来还会死很多人。

~~~~~

计划经济在大齐占据半壁江山。

在中原华北山东辽东等地,推行的是按劳分配乌托邦制度。

统一劳作,统一分配,百姓生老病死全部由帝国负责,相应的,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为帝国效命。

在战事频仍的年代,在高强度的军事压力下,这种制度无疑具备强大的生命力,至少在真正统一全国之前,这种乌托邦制度不会改变。

而在长江以南,在新近归附的广大区域,大齐在政治上完全照抄宋明,在经济上恢复了自宋代就建立起来的统收统支的转运使制度。

废除了前明实物税和点对点的州县纲递制度,这种赋税制度效率极为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