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老成谋国(3 / 3)

作品:《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大家再也不能忍受,于是将差役打倒在地,乱棍打死。

当时以大中丞职衔作苏州府巡抚王德华是郑御史的党羽,敲诈苏州百姓,就是由王主使的;

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

这位大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

不久,他调来第一兵团战兵,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七个人:

颜韦佩、杨如捻、牛杰、沈沉、周武元,金龙晨,卜海文。

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七个人。

七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大笑饮酒,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而死。

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

苏州茶商唐振刚,也是一名义士,他拿出了三百两银子,为七人收殓合葬。

唉!当郑御史为祸的时候,能为威武不屈的,大齐之大,又能有几个人呢?

但这七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其中还有两个是残疾人,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蹈死不顾,又是什么缘故呢?

前些时日,假托的皇帝名字,以变法为名,横征暴敛的奸臣,很多了。

奸佞小人郑御史和他的同党得势猖狂,横行江南。

天下为之侧目。

可是,只有我们苏州府百姓,奋起抗击,诛杀奸佞,终于使苛政不能实施。

郑御史和他的同党被义民震慑,他们篡夺帝位的阴谋,终于没能兴起。

后来,郑御史被百姓包围,畏罪吊死在府邸,不能不说是因果报应,也是这七个人的功劳呀。

今日为七位义士修建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是我辈的一点心意。

不这样的话,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

········

卢象升今年三十有二,年纪轻轻便已位列阁臣,出将入相,这在历朝历代都极为罕见。他现在的地位仅次于乔一琦,带过兵,他行事果决,思虑周全,既有孙传庭的狠辣,又有康应乾的权术,属于大齐第三代内阁的核心人物,因为和少年刘堪性情契合,所以格外受到广德帝器重。

刘堪调抬头望向卢象升,怒道:

“朕要恢复父皇当年的文字狱,杀一批人!先从这个《七人墓碑记》的钱蒲杀起。”

卢象升默默将这封文采飞扬的邸报展开,匆匆看了一遍,沉声道:

“陛下,诚如钱大学士所言,时机尚不成熟,钱家乃苏州大族,此时还不能动····”

“不成熟!他这般公然颠倒黑白,把郑志东比作酷吏,指桑骂槐,羞辱朕与父皇,嘲笑大齐君臣,留着他作甚!”

刘堪拍案而起,哗啦一声,将御案上的奏章全部推倒在地。

“陛下息怒。”

方喜宁上来将地上散落的奏疏捡起来放回御案。

刘堪情绪稍稍恢复,挥手道:“大学士与卢爱卿留下!其余人,退朝!”

小宦官立即放下手中活计,跟着几个宫女退出大殿。

等所有人都走后,刘堪望向两人,急道:“父皇给予朕生杀大权,奈何事情会成这样!”

卢象升安慰道:“圣上勿忧,事情一步步来,便如大学士所言,先派遣训导官吧。”

刘堪沉吟片刻,问道:“那张经略勾结倭寇之事呢?是否召他回京?”

钱谦益语重心长道:“陛下,万万不可,张经略国之干臣,太仓变法势在必行,此时决不能退一步,若一退,他便如其父张居正一样,最后死无葬身之地。”

“陛下不要理会那些弹劾奏章,下诏嘉奖张经略推行新法有功,其余事情,一概不提。臣与卢大人再给张经略写信,让他在太仓安心做事,自己反驳那些弹劾他勾结倭寇的奏章,只要外面知道圣上还在支持张允修,那些背地里想要扳倒张经略的人便不能借力,不能借力,他们的阴谋就不能得逞,太仓就乱不了。”

卢象升充满敬佩的望向钱谦益,也觉得此人老成谋国。

“臣只是担心,陛下年少,爱惜羽毛,恐……”

钱谦益欲言又止。

刘堪抚掌大笑:“朕不是前明朱由检,父皇经常教导:些许浮名,于天下社稷何用!张允修是个好汉子,他在前面为大齐赴汤蹈火,朕当然要挺他!”

注:

1、国语《祭公谏征犬戎》

/70/7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