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灵异 / 人形发动机 / 章节正文阅读

084,登月准备(2 / 2)

作品:《人形发动机

这个名字和登月飞船可以说是十分般配了。

就连一贯喜欢跳出来讽刺的湾/湾这次都沉默了下去,这次登月行动涉及到了蓝星的几乎所有强国,这时候跳出去唱反调,那不是找死吗。

为了9月份的登月任务,接下来的7、8月份,青鸾号以一月两次的密集发射频率执行了4次升空任务,成功完成了国际空间站的拆解任务。

再加上几次发射带上去的相关部件和物资,天宫国际空间站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一期工程目标,常驻航天员达到了12人的规模。

相应的小行星带探测器的发射,近地轨道垃圾清理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期间,李明还往太阳系的边缘发射了几个大型探测器,用以观察太阳系边缘的状况,尽可能地提前发现外星舰队的征兆。

这段时间,李明也可以说是忙得不可开交,除了青鸾号的发射返回,蓝星前沿科技研究中心的重力相关实验外,他还要进行登月的相关训练。

而登月相关的训练场地,还在阿玛卡联邦西部的华达沙漠地带。

虽说华国也有沙漠,建一个登月训练场也费不了多少事,但是现在时间是最紧要的,阿玛卡联邦那边有现成的,也就直接用上了。

在阿玛卡联邦华达沙漠的登月训练场里,聚集了世界各国的20多位航天员。

这次的联合登月行动规模庞大,登月人员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两位数级别,但是在这10个登月人员的名额里,除了李明、孟菲斯、何塞亚三个是已经定下来的,

剩余的7个名额,出于公平起见,各国商讨之后决定通过竞争的方式选拔出来。

通过李明的控制,原本就能模拟部分月面环境的登月训练场已经能够还原出月球表面的微重力环境,能够让航天员们更好的适应月球重力,提升月面工作效率。

李明本人也在接受一些相关的训练,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挖坑。

当然,这个坑可不是随随便便挖的。

这次登月行动,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月球上设立观察站,监测小行星带的动向,对那些能对蓝星造成威胁的小行星、陨石进行提前预警。

外星人的舰队目前还只能说是远虑,小行星带的动向、蓝星的气候、地质问题才是近忧,两者都不能马虎。

但是月球表面温差太大,白天高达100多度,晚上则更是降到零下180多度,对于各种仪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白天还可以通过循环制冷系统来降温,但是到了晚上,仪器就必须进入休眠状态。而休眠之后的仪器想要再度唤醒,难度就很大了。

为了给休眠状态的仪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经过一番谈论之后,联合登月技术团队提出了在月面挖掘一口安全井,周围铺设隔热设施,仪器休眠的时候就收缩回井里,随后封闭井口,对休眠状态的仪器进行保护。

这种方案的施工难度和工程量,原本是现在的蓝星科技不可能做到的,但是现在有李明在,也就没什么太大问题了。

于是这段时间,李明就在华达沙漠上面挖了一个又一个的坑。

一番训练下来,李明算是知道了,挖坑也是个技术活。

坑的直径、角度,土壤岩石的成分、结构,这些都会影响坑的效果,乱挖的话最后只会引起塌方。

要知道,设计里保存观察设施的安全井深度最起码也有10米,一下没弄好,这个安全井就变成设备的葬身井了。

再加上登月所能携带的物资有限,不可能存在带着一堆水泥钢筋上去对安全井进行加固的情况,所以李明这些天又啃起了一些关于建筑学和工程学的资料。

一个头两个大。

还好有念力这个外挂在,李明前面那些坑总是会塌,但也不至于把他自己给埋下去。

接连数百次之后,李明终于算是熟能生巧,挖出了几个还算合适的坑来。

接着就是下一步的练习了,铺设隔热层,安装预制的固定件和导轨,一整套流程走下来花了一个多小时。

这也只是一开始李明不太熟悉而已,等到后面熟悉之后,全套从挖坑到最后的安装,李明都已经能在二十分钟之内搞定了。

码字嗒说

感谢书友爱看书的阿里木、书友深海出击、书友一根芦苇渡红尘、书友冷眼浪迹星宇、书友多幸运枪手投出的推荐票,谢谢大家的支持。

新增粉丝:深海出击,感激打赏。

这周过年事情多,所以每天只能保证3000字以上的更新,加更就会在5000字左右,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