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三国之谋伐 / 章节正文阅读

三国之谋伐 第七十五章 盟主他爹来了(2 / 4)

作品:《三国之谋伐

    所以现实情况是,到达这个程度已经是极限,如果想再进一步,就得天下承平,开始大力炼钢铁,才能继续往前推进。

    不过即便是如此,也已经很不错了。

    至少目前大汉对于强而有效的攻城器械是非常缺乏的,袁绍那么多兵马,围攻东武阳臧洪几千人,一年的时间都没打下,可见攻城战有多艰难。

    十月初,刘备准备就绪,各类物资、器械、武器装备、粮草皆已经就位,睢河上也搭建了数座浮桥,对岸早就遍布朝廷军。

    张辽再次申请到了先锋,不得不说,在兵种上他就有先天优势,其余兵马,如典韦乃是中央军,是刘备亲军,必须当作中军保护刘备。高顺是重步兵,牵招亦是中央军,徐荣军则战斗力比万胜军差一点。

    因此先锋这个任务就非常适合交到张辽身上,其他人就算羡慕也没有用,兵种优势就摆在那里。

    临近初冬,虽然还未下雪,可凌厉的北风呼啸而过。

    将士们里面穿着芦絮衣,也就是在棉花没有传到中国来之前,汉人过冬的衣服。外面再套一层棉衣,印度棉花其实跟后世经过精心培育的棉花比还是差不少,所以将士们里三层外三层,还得套一层甲胄。

    如此一来,士兵们一个个穿着像胖子,也亏陈暮治军严瑾,极为重视士兵们的体力,伙食也常以从幽州草原弄来的牛羊肉食和牛羊奶为主,再加上棉花和芦絮本来就不重,才没什么大碍。

    张辽的先锋部队已经过河,于睢河南岸进行警戒。刘备的主力部队则同样开始陆陆续续过河,大量的物资、器械也随着运往河对岸,然后大军聚集,向着东南方向的竹邑而去。

    光过河就花了将近三天时间,河面上密密麻麻的全是人头攒动。等到大军抵达竹邑一带,面对曹操和刘表军队的坚固营寨,又得再次修建营寨,近距离准备进攻。

    相比于曹军营寨和张允营寨,朝廷的营寨就壮观许多,两方于睢河南岸对峙,曹操北靠睢河,在南岸挖掘了一条巨大的壕沟,环绕了整个营寨。

    刘备这边属于进攻方,挖建壕沟不利于进攻,因此并没有修沟渠,而是在寨子外围垒砌大量的土山,诸葛亮经过计算,于曹军和张允军队营寨外围搭建高橹,安装投石车、床弩等攻城器械。

    双方军队数量加起来达十五六万,营寨一路往南连绵十多里,一方在曹军和张允军挖的那条从睢河引渠的壕沟以东,一方在壕沟以西。

    每天战场附近刘备大军都干得热火朝天,大量挖来泥土,他们那边挖建壕沟,刘备就派人去远处山中采掘泥土和巨石,通过运输车辆推到曹军挖的壕沟当中,堵住了水渠入口,然后慢慢填埋。

    他们在这边填,营寨内的曹军也不是傻子,当即箭矢如雨。

    奈何朝廷军器械充足,一架架木幔横在沟渠边上,随你万箭如雨,也不过是给朝廷军送物资而已。

    见箭矢无用,曹操又用投石车击毁木幔。

    刘备军偃旗息鼓了一阵,等到沟渠西面的土山建起来之后,朝廷的投石车射程比曹军的要远,压着曹军的投石车打,再次开始填起沟壑。

    两边你来我往,互相斗招,又是十多天过去,双方处于一个战争前夕阶段。

    而就在刘备和曹操张允缠斗之际。

    此时的孙策军与陈暮军,则开始了真刀真枪的大决战。

    跟竹邑这边双方主力拼斗不同,因为竹邑那边两边人数众多,部队臃肿,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统筹和规划,面面俱到而不可能直接开开战。

    如果刘备什么准备都不做,七八万人愣头愣脑地往曹军营寨去冲,壕沟、陷阱、拒马、箭矢,等等器械,还没有靠近,这七八万人就已经损失了大半,更别说人家还有坚固的寨墙防守。

    因此竹邑这边的战争属于那种攻城级别的攻防战,双方斗智斗勇,在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分出胜负。

    而陈暮和孙策这边人数没有那边多,指挥起来更加方便,适合中小规模的近距离接触战斗,临时建造营寨反而束手束脚。

    九月下旬,孙策就派遣蒋钦为前锋,渡过睢河,抵达了甾丘东南的睢北亭。

    陈暮同样遣赵云部将领李兰为先锋,进驻睢北亭。

    因为此亭位于睢河北岸,控制了附近数个村庄,又是符离北渡睢河的渡口,若能控制这里,便占据了先机,可以采取渡河,也可以对渡河的敌人进行半渡而击。

    不过李兰的能力较为一般,双方皆是五千人马,相遇于睢北亭附近,蒋钦采取原地结阵,同时用雨点般的弓箭射击。

    李兰虽然也立即进行指挥调度,但蒋钦先占据了睢北亭,抢占了东南的一个山头,居高临下,将李兰派出去抢夺山头的部队打得大败,损失了百来人马之后,他不得不开始往后撤退。

    到了第二日,蒋钦徐徐前行,往北推进了二十余里地,双方再次于甾丘东南方约四十里处的高前亭相遇,这一次蒋钦不再占据地利,而是在平原上打了一场硬仗。

    双方从午后一直拼到傍晚,从最先结阵试探,到互相入阵厮杀,最后又因为天色变黑而互相撤离,各损失了数百,伤了近千人,才各自退去。

    这一战也算是陈暮与孙策之间的决战前戏,战争结束之后,互相皆以高前亭为界,修建了简易的营地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