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三国之谋伐 / 章节正文阅读

三国之谋伐 第八十四章 兵临城下(2 / 3)

作品:《三国之谋伐

    荀攸站在城楼上,脸色凝重地看着城外袁绍军紧锣密鼓的部署,摇摇头道:“袁绍还是不容小觑啊,恐怕我们想走也没那么容易。”

    “不就是三座营寨吗?围三阙一,咱们以前不也经常这样?”

    臧霸不解问道。

    相比于之前高览的营寨,袁绍亲至之后,不管是安营扎寨,还是人数兵马,都比之先前要严谨和浩大数倍。

    一座营寨于城西北角,辐射西门与北门。一座营寨于西南角,辐射西门与南门。

    最后一座营寨于城西外,属于正面进攻的一座营寨。

    正所谓“围师必阙”,三座营寨以犄角之势,将南北西三门堵住,放开东门口子,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攻城阵型。

    围三阙一在《孙子兵法》中是行兵打仗八大原则之一,极为重要。

    除了要留给敌人余地,不能让敌人抱着必死的决心玉石俱焚以外,最重要的,也是在配合《孙子兵法》中另外一条“十而围之,五而攻之,倍而分之”的思想。

    比如说,城内有三万人,而你有十万人。如果你四面包围敌人,每面城门放二万五千人,那么在单面城门上,其实人数是少于敌人的。

    古代一座城池不大,一般在数平方公里范围,然而从一个城门支援到另外一个城门,总归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当你四面包围敌人,每一面兵力要少于敌人的时候,反倒容易被逐个击破。

    所以古人行军打仗,攻城略地的时候,一般会选择一面城门作为主攻,集结大量兵力,来给敌人制造正面压力。同时另外两座城门为辅攻,牵制一部分敌人兵力。

    最后再放开一座城门,也就是围三阙一,但并不是真的不管不顾,而是在城外埋伏兵马,等敌人从被放开的城门出逃时,再忽然杀出来。

    这已经属于非常常规的攻城方式,不仅是封建时期,历朝历代,包括我国近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多有围师必阙的打法,如长平之战,麦城之战,再到近代的三峰山之战,鲁西南战役,都是如此。

    虽然这种打法在野战之中并不适用,比如刘邦在白登山就被围的水泄不通,但在围城作战中,却属于常态,汉末曹操、唐初李世民、宋代岳飞、明代戚继光等,都将这条法则奉为圭臬。

    之所以说这么多,是想表达此次袁绍进攻浮阳之时,所有的排兵布阵,以及安营扎寨的部署,都到了非常完美的地步。

    哪怕在历史上袁术属于失败者,但在成为天下第一诸侯之前,依旧保存着他的理智。此时亲临城下,集合麾下谋臣与自己的智慧,彰显出了自己的实力。

    事实上即便是官渡之战,他的一切布置都没有任何问题,属于非常标准的军事部署。若不是身边有个高级二五仔许攸带路,光去乌巢一路上沿途的所有哨卡与游骑,再加上前线各部守军,就够曹操喝一壶的。

    不过围三阙一,并不代表就没有破解之法。因为他们可不止城内这三万兵力,刘备已经在快马加鞭赶回来,到时候青州军主力加上洛阳大军,一同攻打袁绍,必然可以解浮阳之围。

    然而荀攸却没有那么乐观,他指着北面与南面,说道:“你再好好看看。”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

    浮阳城属于渤海南段的一座城池,地形地貌主要以平原为主,少量丘陵与河流。

    战国时期,此地属于齐与燕的边境地带,双方时常互相攻伐,导致此地人迹罕至,在后世的黄骅、海兴一带,数百里没有人烟。

    渤海湾一带,离得最近的城池,就已经是浮阳,离海边有一百多里地,中间没有城池,只有一些渔村和乡亭。

    公孙瓒和刘备瓜分渤海之后,前线很多百姓都往更南或者更东的方向迁移,反倒使后世黄骅、海兴一带,慢慢有了一些人气,有了一些村庄和田园。

    而浮阳渐渐荒废下来,周围的田地,早已经无人打理,城北有一片小山丘陵,山下布满了破败的田舍,杂草丛生,林木森然。

    城南也是如此,除了层峦叠嶂的树木与竹林以外,就只剩下长满蓬蒿的田土,和城外已经被舍弃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