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清末枭雄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四百九十六章 文化侵入和融合(2 / 4)

作品:《清末枭雄

那么真正造成中华军和国内其他新军战斗力庞大差距的因素是什么?

其实不外乎武器而已。

从中华军建军的余姚县勇营时代开始,他们就是用上了米尼步枪,而等1858年后,也就是和英法联军在上海进行决战,并在随后对满清进行最后一次的北伐,紧接着又西征太平天国的时候,中华军的部分主力部队已经换装了后传步枪。

而同时期里,国内的其他新军还在用燧发枪,只有少部分才是米尼步枪。

仅仅是步枪上的差距,就足以构成了两者战斗力难以跨越的横沟。

然后中华军里米尼步枪以及后装步枪以及大炮以及战舰,那可都是非常典型的外来产物。

由此可见,从一开始中华军就已经是和外来的西方文明有了密集的接触!

帝国成立后,就更是加速了对西方文明,尤其是其科学文明的引进,1857年就向欧洲派遣了第一批官费留学生,而且在发展工商业的时候,也是大力引进西方的机械设备以及技术人才。

要知道,早期上海商贸区里的各大工厂里,基本上从事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清一色的是高薪聘请的洋人,也只有这几年帝国的新式高等教育逐步成型后,培养出来了自身的高等技术人才后,华人的身影才是逐渐出现在一些高技术岗位上,但哪怕是到了1864年的今天,洋人工程师依旧在帝国的各大工厂里非常活跃,比如说皇家武器公司里的林德机械厂里,就是存在大量的洋人工程师,当初负责1858年型林德步枪的设计师,其实也是洋人。

对于这些在华工作的工程师以及那些学校的讲师们,帝国是采用了非常大力度的优待措施,其中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积极拉拢这些高端技术人才加入帝国国籍了。

这个时代里,民族主义尽管已经萌芽,但是还不是主流,普通人对民族和国家的概念并没有太过深刻的依赖,这个时代里,移民潮尚未过去,而且普通人也不排斥移民。

在这种的大环境下,尤其是还有着汉特?威廉的例子在前,一个金发碧眼的洋人都能够在帝国军方身居高位,成为一名陆军中将,获得贵族头衔,这就是充分表明了帝国对人才的态度是不分国籍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