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辛亥之钢铁基地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三百五十章(1 / 5)

作品:《辛亥之钢铁基地

华国在1909年总共生产各类型汽车七百五十五万辆,总销售额五千两百亿华元。其中小轿车三百五十万辆、卡车七十万辆、客车十五万辆、军用汽车一百一十万辆,另外向国外出口汽车多大两百多万辆,包括俄罗斯、日本、朝鲜、东南亚和南亚、中东各国都被华国汽车占领,华国因此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

流水线生产模式的普及给汽车工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华国随即出现普及汽车的高-潮,并大大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汽车同时改变的,还有世界工业的格局,随着汽车产业大变革,橡胶工业、发动机工业、石油化工等行业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橡胶出口国,包括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基本占领了世界市场,只有英国人、法国人和荷兰人利用东南亚殖民地的橡胶种植园,分享了少得可怜的剩余市场。这种局面直到二十多年后才得到改观,那时德意志帝国终于攻克了合成橡胶技术难关,并实现了大工业化生产,打破了华国橡胶业的垄断地位,可惜为时已晚,华国通过橡胶获得了丰厚到极点的回报。

东南亚殖民地上的天然橡胶种植园超过一半被华人控制,英法荷三国为了夺取橡胶控制权,采取了各种办法,只是在华国发表了一旦海外华人受到重大人身威胁,就会出动军队护侨的宣言,这让殖民者投鼠忌器。勉强控制了东南亚百分之五十的种植园后,殖民者规定当地出产的橡胶只能卖给英国商行,尽管如此,当地出产的天然橡胶只能让欧洲获得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满足,其余的还是要通过华国进口来填补缺额。

为了降低华国对橡胶的垄断,英国在马来西亚和斯里兰卡大规模推广橡胶种植,美国人也在南美洲寻找种植橡胶的地区,以降低对华国橡胶的依赖性。不过在橡胶成为重要的工业原料、汽车工业蓬勃发展后,天然橡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世界市场超过百分之六十五的橡胶还需要华国提供。

通过对这个战略资源的垄断,在局势紧张的时候,华国降低了对美国、英法等敌对国家的橡胶出口,反而大大增加了对德国的出口,战争爆发后华国又迅速切断了协约国的橡胶来源地,导致协约国因缺少橡胶原料,其工业能力和战争潜力受到极大地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