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辛亥之钢铁基地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二百四十九章 混入队伍(1 / 3)

作品:《辛亥之钢铁基地

利用民间舆论达到目的是吕梁的初衷,但舆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变成了风暴,很难完全掌控。出兵的呼声越来越高,“第二次北伐”成为民间最热门的话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吕梁达到了目的,在战争前完全掌握了主动、坚定地站在了正义一方。

只是,现在北伐的准备刚刚开始,从各地调兵需要时间,物资的汇集需要时间,计划的制定、政治上的接触、后续的安排等等都需要时间。第二次北伐不比第一次简单,那里是列强在远东最后的利益集中地,绝不会轻易放弃,甚至有可能出动陆军阻挠。北边与俄国接壤,在东北还有大量的日军和俄军,蒙古方向、西北方向都需要分薄华国的注意力。

另外,华国内部的交通网络并不完善,铁路系统和公路交通系统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这种资源、人力密集型的大工程需要的就是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在南方主要的运力就是水路,然而建造运输船只更需要时间,也就是说,现在运力成为制约南方发展的瓶颈,更成为军事行动的掣肘。

日本行动结束后,获得的大片土地需要分薄运输力量,通往台湾、琉球、济州岛等地的物资军队都需要大量的运输船。即使收集了大量渔船、渡轮、帆船,也难以满足大量军队北伐的需求。因此,吕梁授意总参制定的北伐时间是1906年的五月,现在刚刚到二月份,最多能支撑一个师的部队渡过长江,再多后勤支援就跟不上。

这一个师的部队北伐,根本就是孤军深入,一旦袁世凯调集大量北洋军围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现在还不是出兵的时候,面对汹涌澎湃的民间舆论,吕梁想起了一个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然而不论是从情感角度还是现实角度,救灾河南的行动必须进行,矛盾产生,如何调节就是吕梁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既然不能妄动刀兵,就需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这是吕梁最讨厌的事情,拐弯抹角的接触谈判,哪比得上用枪杆子说话!

事实证明,吕梁离不开笔头子、嘴皮子的帮助,坐拥五十万陆军、强大的太平洋舰队,终了还得靠谈判来说服袁世凯。

因此,在上海一处小洋楼里,一个星期的讨价还价后华军一个团的部队和数量庞大的物资得以进入河南,至于发生在上海的那些事,咱们后话再续,先看看周树人先生和鹰山爪马匪的命运。

从范家堡出发到许昌还有大约三十里的路程,按照肚子饥饿的程度,中午时分能赶到就不错了。尤其是周树人组长,不但肚子饥饿,烟瘾还犯了,浑身没劲走不动道,好歹拦住护卫们架着自己走,怎么说自己也是振国党员,怎么能做如此腐败的事呢!

一路上到处都是逃荒的难民,空荡荡的腹部被寒风一吹,轻而易举的吹倒骨瘦如柴的壮年男人。

顶着北风逆流而行的一行人突然看到难民人群一阵骚动,许多人开始向自己这边移动,像是碰到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快跑啊,马匪来啦!”人群中响起喊声,骚动更加剧烈,瘦弱的人们竟然爆发出令人吃惊的能量,四散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