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辛亥之钢铁基地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二百三十一章 最后的海战(1 / 3)

作品:《辛亥之钢铁基地

虽然没有破开防御,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击中的“泰山号”上的官兵也被吓出一身冷汗,紧接着就是报复性的还击。沉重的主炮炮塔已经完成转向,硕大的炮口直至岸边日军阵地。

一门380毫米主炮准备完毕,庞大的战舰微微摇晃,击中日军岸防炮阵地左侧一百五十五米处。第一枚曳光弹几乎精确命中,炮塔微微修正方向,第二枚高爆弹紧接着脱膛而出,重型炮弹没有拖沓,将日军阵地上的重型岸防炮掀上天。

岸边日军阵地,飞艇远去后在军官的组织下,士兵重新集结,遭受轰炸后的阵地一片狼藉,硝烟中可以看到到处是火炮的残骸,间或有弹药存储地被击中后引起殉爆,导致某一处阵地被完全摧毁,日军尸骨无存。

刚刚整队完毕,就看到海面上出现了华军的超级战舰,一名军官手舞足蹈、兴奋地指着那艘战舰:“支那战舰自投死路,海面下是数不清的水雷,马上就能将它炸沉!”幸存的士兵信以为真,期待的等着巨舰沉没的壮观场景出现,没想到,那艘战舰七拐八拐,就是没有触雷。

“开炮!”指挥者拔出武士刀,高声下令,尽管不知道支那战舰为何没有触雷,尽管岸防阵地遭受重创,但以岸炮对军舰,己方占有绝对优势,水雷失去作用,那么就让岸防炮送它下水!

东京湾岸防阵地1号炮台尚余一门重型火炮,三门中型火炮,其余山炮、轻型火炮不过是壮声势,没有多大用处。所谓的重型火炮,不过是英国在19世纪五十年代生产的阿姆斯特朗110磅(178毫米)线膛炮。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英国向美国输入了大量阿姆斯特朗炮,战争结束后火炮价格大跌,日本将这部分剩余火炮买走,大量装备维新军。

这种火炮在倒幕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但战后则显得落后许多,因此被用来充当岸防工事。之后日本全力发展海军,用于岸防工事的资源很少,导致现在面对超级战舰出现尴尬局面。要知道岸防炮在面对战舰时具有绝对优势,“泰山号”如果在欧洲,绝对不敢明目张胆的闯入敌国港口。而在日本则出现了岸防炮对战舰无能无力的状况。

不得不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能战胜清国,实在是清国无能。李鸿章不但从德国买回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舰,还有三百多门克虏伯大炮,光是威海卫一地,就有大口径火炮三十门。从重型武器到单兵武器,全部领先贫穷的日本,到头来还是一败涂地。

振国党光复福建后,在厦门缴获八门280毫米克虏伯大炮,北洋耗费巨资建设的炮台,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城堡面积万平方米,采用西方要塞设计,尤其是胡里山炮台,通体用优质花岗岩筑成。要塞炮每分钟射速两发,射程超过一万米。以胡里山炮台对比东京湾炮台,可以用土豪与钓丝来形容。

即使如此,日本士兵也对自己的大炮充满信心,在它们眼力,自己的岸防炮就是无敌的存在,没想到终于有一发炮弹击中支那战舰,却只是在上面留下一个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