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宋之枭雄卢俊义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四十四章 辽国内乱(1 / 4)

作品:《宋之枭雄卢俊义

刘延庆号称陕西名将,曾长期与西夏作战,屡立战功,然而却为童贯所忌恨,故任命刘延庆为招抚都统制,在前线作战,为他卖命送死。

刘延庆深知童贯的用意,不肯为他所用。故而尚未与辽军正式交锋,便下令退兵。从中不难看出赵宋朝廷内部的矛盾和腐败。事后,童贯弹劾刘延庆不战自溃,宋徽宗最初下令将刘延庆投入狱中,秋后问斩。其后由于无实据可证,只好将刘延庆释放,被贬到筠州安置。后来,又重新被起用,官镇海军节度使。在“靖康之变”时,刘延庆曾作为守开封城的将领之一,却未能尽责尽力地守城,城陷之际他率先逃跑出城,在龟儿寺为金兵所杀。

宋军两次伐辽,均以惨败告终。按说北宋调集的伐辽军队,是在西北战场打过硬仗的陕西军,不是一般的“豆腐军”。这支军队同西夏、吐蕃作战十余年,刚刚平定了方腊、王庆、田虎的起义,称得上是宋军中的劲旅。童贯虽为宦官,除了房事不行,军事上也非无能之辈,种师道、刘延庆也算宋军名将,刘光世在镇压方腊起义中也是表现优异,是将领中的后起之秀,怎么同辽军一接手就被打得现了软柿子的原形,出去丢人现眼了呢?

仔细分析北宋的失败,就会发现宋军所筹划的这两次北伐,虽然在兵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都是仓促兴师,鼠目寸光,都是为了占一些小便宜,脑子一热就出兵了,在前期的战争筹备与军事谋划上准备不足。

前线指挥的统帅也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到底是配合金进攻,还是意在收回失地,或者是保民安边,童贯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打仗就是打到哪里算哪里。

赵宋朝廷筹划的两次伐辽都惨败而归,相比之下,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却蒸蒸日上。

宋宣和三年,阿骨打同时和辽国、宋国两位邻居签订了两份内容截然不同的协议书,与辽国签订的是停战协议,条件是辽国承认阿骨打金国皇帝身份,并向金国进贡;而与宋国签订的却是联合灭辽的军事协议书,条件是与宋国瓜分辽国,并得到一部分宋国的绢银。

得到了金国的支持后,宋国的赵佶心情非常高兴,但更高兴的应该是赵良嗣同学,从他十年前冒险夜见童贯开始,他便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了以赵佶为代表的宋国最高统治集团身上。赵佶派赵良嗣出使金国,商谈两国结盟的最终事宜,完成两国之间最后的签约仪式。

而耶律延禧(天祚帝)这边,由于被迫和阿骨打签订了不平等的停战协议,耶律延禧的心情非常郁闷,自己是割地赔款又被迫称臣,这种条约搁在谁身上日子都不好受。但好歹阿骨打暂时停战了,耶律延禧获得了难得的空闲,于是这位仁兄又开始了他的打猎、旅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