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亮剑抗战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二百八十三章 鏖战(1 / 1)

作品:《亮剑抗战

当李伟下达了封锁交通通道的命令后,中华帝国空军隐藏着的实力也一起迸发了出来,立即把还想维持芝加哥空域的美国空军打得溃不成军,关键是包括芝加哥城外坦克战中损失的战机,美国人接连损失的四千多架战机让美国空军元气大伤。

虽然其中也有过半的老式活塞战机,但那飞行员的损失,尤其是能熟练驾驶喷气式战机的飞行员却是让美国人心疼不已。

喷气式战机的出现,让美国人的十几万飞行员的数量优势变得和大手笔投入训练的中华帝国一个档次。不是每个飞行员都能很快适应喷气式战机,即使有了飞行底子,可以很快适应,但也需要时间和投入。提前准备并奢侈训练的中华帝国在喷气式战机飞行员们的数量上,甚至比美国人的都多。而借助性能更优秀的战机和导弹,一增一减间,让中华帝国的优势更为明显,早甩开了美国人几条街。

美国人的天空不断失守,已经无法阻止中华帝国轰炸机的肆虐,甚至中华帝国人的轰炸机可以穿透那些防空火力网,肆无忌惮的一个个的炸毁他们的机场。

美国空军的处境更为窘迫。

无法确保天空的安全,美国人不得不把撤离工作放到了晚上,借助夜幕来躲避中华帝国势头越来越猛烈的轰炸。这种方式很有效果,在采取了一系列包括灯火和噪音等夜间管制条例后,空中的轰炸机无法识别下方的具体情况,只能不断飞掠而过,即使有照明弹和探照灯,无法持续作战下,战果也骤降。

美国人已经比较满意这种情况下的损失了。但他们的庆幸没有持续几天,就发现在那些交通要道上,头顶飞掠而过的中华帝国轰炸机和攻击机被一个个悬空不动的庞然大物代替了。

“飞艇!”

没错,一战时期兴登堡飞艇的传奇才过去不久,很多美国人一眼就认出来了。

这些庞然大物沐浴在夕阳中就像黄金打造的一件件艺术品一样,但当他们开始投掷炸弹的时候,美国人才知道这是多么恐怖的杀人武器。上边的炸弹像是永远投不完一样,一直不停的落在美国人拿到头顶。即使到了夜晚,飞艇上储备的照明弹和大功率的探照灯也把那些交通要道照得亮如白昼。这些似乎可以一直漂浮悬停的庞然大物只要卡住了那些交通节点,美国人的运输车队就无所潜行。

美国人更为恐怖那些四处漂浮巡游的飞艇。

尤其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那些飞行的悄无声息的飞艇,可以靠着装载的那些略显笨重的红外夜视装置,在夜色中准确的锁定下方不断活动的目标,然后那连续抛下的炸弹就像是火山爆发一样的,把周围的目标彻底淹没。

美国人一开始并不是很在意这些飞艇。在所有世人的眼中,飞艇在一战时期就已经在战场上落伍了,甚至连民用客运都不安全。他们先使用护卫的防空火炮。但高空漂浮的飞艇早已脱离了那些小口径防空火炮的射程,而那些大口径防空火炮,很快就会发现它们的攻击对那些飞艇根本无法造成致命伤害,却不得不面临飞艇随之而来的地毯式报复轰炸。

美国人不知道这种在一款叫做《红色警戒》中成为盟军和尤里噩梦的基洛夫飞艇,依靠着超超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大吨位的载弹量从来不怕浪费弹药。他们的噩梦就是从基洛夫飞艇的地狱式轰炸开始的。地狱火一样的燃烧一切,摧毁一切,逃都逃不掉。

美国人还根据一战的经验派出了战机,使用了白磷弹和高爆弹,甚至还携带了最新的导弹。但是一度作为中华帝国战场指挥中心的飞艇,早早就探查到了这些战机的动向。中华帝国的飞艇也从来不是孤军奋战,护航的战斗机很快就把那些空中的威胁扼杀在了威胁范围之外。即使偶有漏网,他们的攻击也最多带给具有超时空防护设计的基洛夫飞艇一点小伤,一般飞艇自己就可以修复复原。

美国人用大威力的地空导弹做陷阱,但这些略显原始的导弹还是被飞艇上的电子干扰和金属箔条诱爆,甚至飞艇上的诱惑导弹和近防炮等最后的防御手段都一直没用。折腾了各种招数,美国人不得不沮丧的发现,他们奈何不了那些庞然大物。

美国的财产转移计划眼看就要半路夭折了。

为了真正把芝加哥打造成拖住中华帝国人的泥潭,对陆军水平信心不足的美国人还是勾结了现在只能缩在加拿大东海岸的英国人甚至放下了意识形态问题在美国建立了流亡政府的苏俄人。这些过去的盟友。无论是英国人还是苏俄人,在和德国人的战斗中,都积累了丰富的城市战经验。面对中华帝国这同一个敌人,他们还是来了。

中华帝国人的和谈要价太高,无论是英国人还是苏俄人都希望借助美国人的力量,压制一下中华帝国。不甘心的抱着这种想法还有不少,加上美国人手中残留小弟们的上阵,于是西方各个国家的志愿者军队不断聚集向芝加哥,甚至连一切留在美国的日本和东南亚裔人也参与进来表决心。整个芝加哥,又成了一处中华帝国独挑种众国联军的战场。

“要彻底把他们打服气了!”李伟也打算要利用这处战场,毫不避让的硬碰硬的展示一下中华帝国强大的城市攻坚能力,用敌人的炮灰彻底填平这一处美国人鼓吹的泥潭陷阱。即使那些在战火中磨砺过的苏俄和英国老兵打着志愿者的旗号闯进来,经过系统训练的中华帝国军队也丝毫不惧,芝加哥城市战从一开始就打得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