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长歌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二十一章 骗子 (上)(1 / 2)

作品:《大明长歌

第二十一章骗子(上)

“糊涂!”宋应昌闻听,不喜反怒,手拍桌案大声咆哮,“糊涂透顶,官爵乃朝廷公器,岂可轻易授予贩夫?!当初朝廷忙于平息孛拜之变,无暇东顾,石尚书以那姓沈的冒充使者,去拖延倭寇脚步,还可以辩称是效仿玄高犒师。如今我大军已经渡江在即,姓沈的却毫无建树,还授予其游击之职,岂不是画蛇添足?!此事不被东征将士知晓尚好,若是被东征将士得知,他们舍生忘死为国而战,居然还比不上一介商贩动动嘴皮,将置军心于何地?置士气与何地?!”

也不怪他生这么大的气,虽然没记全沈惟敬的名字,对于此人来历,他却知道得一清二楚。此人乃是兵部尚书石星的乡党,因为常年参与海上走私而学会了倭语,并且在其故乡攒下了偌大的家业。倭寇大举入朝,朝鲜兵败如山倒,哭哭啼啼向大明求援,而大明在北方的可战之兵,都忙着追随李如松征剿孛拜。兵部尚书石星无奈之下,才给自己的这位老乡沈惟敬临时委任了一个芝麻大小的官职,要求他代表自己去跟向倭寇表明态度,如果不立刻停止对朝鲜的吞并,大明天朝一定会予以严惩。

当时朝堂之上,凡是还没老糊涂的人,无论主战还是主和,都不看好兵部尚书石星的这一“奇招”。大伙儿都知道,那倭虏既然以倾国知兵进攻朝鲜,就不可能被几句大话给吓退。但鉴于当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也只能勉强同意让石星放手一试。

而后来又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也证明了,兵部尚书石星派遣使者斥退倭寇的想法,属于异想天开。倭寇接到沈惟敬的警告之后,虽然对他本人客客气气,却丝毫没放缓对朝鲜的进攻。直到前锋抵达了鸭绿江南岸,无限接近于大明领土,才施施然停住了脚步。

所以,宋应昌一直以为,沈惟敬铩羽而归之后,就会被直接剥夺了官职,打发回家。却万万没有想到,此人在兵部尚书石星的支持下,竟然摇身一变,直接变成了大明朝廷的正式使者,并且还拥有了一个正式的游击身份!

“时祥兄,时祥兄,何必这么大火气!”见宋应昌脸色都被气得发了黑,身体也不受控制地颤抖,兵部职方司主事袁黄赶紧拱起手来,大声开解,“不过是一个游击将军,方便他在倭寇面前说话而已,又没有真的让他领兵?!先前朝廷破格提拔李彤和张维善两个做游击将军,也没见你……”

他不劝还好,一劝之下,宋应昌心头的怒火更加控制不住,拍打的桌案,高声断喝,“呸,一派胡言!不过是一个游击将军,我朝总计才多少游击将军?寻常士卒,少壮应募,直至白发苍苍,有几个能做到游击将军?!至于李子丹与张守义,姓沈的一介贩夫,怎么能跟大明国子监贡生相比?!我朝功名,何时变得轻贱如斯?!”

“这……”袁黄胆子再大,也没勇气将大明国子监贡生与商贩同列,顿时,一肚子的说辞都憋回了嗓子里。

备倭经略宋应昌见他无言以对,也不再多说废话。立刻命人取来笔墨,准备亲自上书,请求朝廷收回对沈惟敬的任命。

也不怪他固执,诚然,游击将军这个职位,与他这个大明右都御史比起来,只能算芝麻绿豆。可寻常武夫要想爬上游击之位,至少得在军中苦战十年以上,并且屡屡立下战功。最典型的就是先前奉命赶回来报捷的顾君恩,有着辽东李氏为靠山,从十六七岁就在阵前厮杀,一直杀到将近三十岁,才勉强爬上了守备之职,距离游击依旧差着一大级。

像李彤和张维善两个这种,则完全是特例中的特例。首先,二人原本就是贡生,只要熬到毕业,就可以授予八品甚至七品文职。其次,二人投笔从戎之后,四个多月来,冲锋陷阵,从不落后,功劳的确显赫。再次,二人虽属于旁支,背后却终究站着英国公府和临淮侯府,轻易不会有人贪墨他的功劳。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二人运气爆棚,居然被当朝皇帝记住了名姓,屡次亲自过问,这种情况下,兵部如果还连两个游击职位都舍不得给,等同于直接说万历皇帝有眼无珠!

而沈惟敬被授予游击将军职位,又凭的是什么?仅仅是因为他跟兵部尚书石星是乡党,并且会几句倭语?此人若也像李彤和张维善两人那般,以贡生身份投笔从戎,也说得过去,朝廷好歹还可以说是千金买马骨。偏偏此人又是个不入流的商人,还是商人里头最不干净的那种海商!朝廷在用人之际,对他以往通倭的举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已经是开恩,岂能在他寸功为立的情况下,就让他爬到百战余生的勇士头顶上?!(注1:明代中后期虽然已经部分开了海禁,但为了惩罚日本政府纵容倭寇,依旧不准许商人跟日本往来。所以宋应昌心中,做倭国生意的海商最贱。)

对于大明朝的文官来说,写一份文笔通畅,且义正辞严的折子,乃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只用了不到一刻钟,宋应昌就将奏折书写完毕。低下头,强忍怒气仔细检查了一遍,确信没有任何错字,也没用错典故,便又派亲兵将赞画姚贵喊了进来,命令此人亲自带着自己刚刚写好的奏折赶赴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