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九一一章 条件(1 / 3)

作品:《我成了仁宗之子

大宋朝廷时刻关注着北辽的形势。当耶律乙辛被逼到接近绝路时,朝廷里替耶律乙辛担忧的声音占了大多数。

内乱这种事,只要不是发生在自己的王朝,大家还是喜闻乐见的。甚至有时候的立翅站在谋反者的一方。

不是同情弱者,纯粹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你咋就不能再把战果扩大一些呢?

国朝抵报,这段时间也开辟了专题版面,用来探讨关于北辽内乱的事。

有专门议论战况的,有讨论耶律乙辛起事道义的,甚至有撰文分析北辽朝廷时局的······在朝廷控制了舆论以后,国朝第一次有了让人讨论一个王朝朝廷的机会,一时间汴梁,乃至整个国朝地方州府的抵报,迸发出了相当高涨的热情。

赵曦一直都关注舆情。

朝廷之所以没有在明面上扶植耶律乙辛,主要还是在舆论上,讨伐耶律乙辛道义是一边倒的文章。

只有在分析战局时,撰文者才多少流露出一些对耶律乙辛境况惋惜的情绪。

大宋,还是希望北辽的内乱能再久一些,也充分明,整个国朝的认识,还是觉得国朝很难与北辽直接对抗,便寄希望北辽的内乱能消耗北辽的实力。

“官家,耶律乙辛已率溃兵撤到永清县。部众近五万,携家眷近十万······”

耶律乙辛已经彻底败了。自起事时的气势如虹,到最后入丧家之犬,不到一年的时间。从起事时的号称二十万大军,到现在也就身边这不足五万的死忠。

就是这五万,估计也是人心浮动了。

若非这些势力在北辽有宿敌或者积怨深,北辽没有接纳的口子,恐怕耶律乙辛只能剩下自己的部曲了。

这就是谋反者的下场。

“遣人来了?”

“嗯,遣人联系了。”

“何意?”

“耶律乙辛自愿卸甲,只求国朝接纳。即便是做平民也可,甚至,在如今边境之地给一片存生之地也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