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五三一章 处置(1 / 4)

作品:《我成了仁宗之子

富国强兵,富国是基础。

国朝很富,但朝廷原本并不富。每年的税入听起来很多,结果全养人了。国朝的军伍用了朝廷税入的六七成,属于图耗钱粮,国朝的士大夫又何尝不是。

整个国朝,不那些有实职而不干活的,就那些有官身没实职的文臣,居然能占到文官的近三成。

赵曦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兵的弊端,新创的产业又多与朝廷相关,这些年才稍微缓解了一点朝廷的财政窘迫。

同时,新军的成立,也让军将喝兵血变得不太容易。

同时,赵曦也在想办法改变冗官的现状。

比如谋划大理,比如工坊城和讲武堂,比如皇家银行,比如现在已经准备运行的市易寺和国营寺,包括现在争端较大的监察衙门,都是安置官员的新途径。

大理,地处边陲,又有段姓王,这让士大夫不屑。

工坊城与讲武堂,都当做是潜邸衙门。如今官家即位了,已经没了潜邸旧属的便利,偏偏这两个地方又倾向于靠实力,还是太多让士大夫难以适应的规矩和物事,这让士大夫望而却步了。

至于市易寺和国营寺,总感觉有点官不官,商不商的味道。每计较财货,似乎跟士大夫的价值观不太契合。

只有监察衙门不同。

这是脱胎于御史台的新衙门,不同点就在于,监察衙门有流查权和处罚权……这才是士大夫眼里最清贵的官。

这就是为什么其他新衙门都没现在这番龙争虎斗的原因。

监察衙门,不需要有太多的知识,就是那种圣贤书以外的知识,只要是会做官,不会干正事,都适合在监察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