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杨门少年 / 章节正文阅读

第101章 二度出使(1 / 2)

作品:《杨门少年

杨崇贵拿着自称李铤家丁送回来的信,匆匆赶到晋阳宫,向护卫宫城的禁军言明了自己深夜觐见的原因,刘崇很快便安排了召见。

出来传话的下人将杨崇贵引到御书房。

此刻,刘崇已经正坐在书房中了,书桌一侧摆放着成堆的奏折,刘崇的手中正拿着一封,他见杨崇贵进来,赶忙放下了手中的奏折:“听说是李铤的家丁送回来的?”

杨崇贵将城门上的事情简述给了刘崇,而后将信呈了上来:“但目前还不能确定他的身份,还请陛下派人拆取信封,以防万一。”

刘崇点头,示意一旁的太监上前取信,那太监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没有发现异常,便将信递给了刘崇。

刘崇看完信,眉头紧皱,思忖片刻才吩咐一旁的侍卫:“去,派人把太子、赵尚书,郑侍郎,张指挥使喊来,就说朕急事召见,让他们速来。”

侍卫领命出门后,刘崇让太监将信递给杨崇贵。

杨崇贵拿起信一览,信倒是不长,大致的意思是李铤转述了自己此番出使契丹和谈,与他们的代表长公主耶律和古典进行了几次协商,因为周人早前派了人来与辽接触,因而现在辽国对岁贡十万缗与称臣这两个条件丝毫不肯让步,李铤暂未对契丹松口,但因为他也无权决定此事,不知该如何权衡此事。

虽然局面并不乐观,但是根据李铤的观察,契丹方面更倾向于与北汉结盟,他认为此事是可以深入商榷的,但因为自己人微言轻,希望皇上能派人与契丹方面交涉。

最后,在信的末尾处,李铤还告诉刘崇,卫融恐怕已经投靠了契丹,因而契丹方面对北汉朝堂中的事情了如指掌。卫融此人需要警惕,以防北汉过早的泄露自己的谈判底线。

李铤知道事态紧急,在自己无法即刻动身的情况下先潜了下人赶回京城,希望皇上能早做打算。

杨崇贵看完信,神情凝重。他虽然不知道北汉如今的岁收,但却清楚麟州一岁的收入,十万缗的供奉对北汉来说恐怕是不可承受之重。

刘崇问杨崇贵:“你对此事怎么看?”

杨崇贵有些犹豫,但还是将自己不乐观的看法说了出来:“十万缗,实在太多了。一旦答应了他们这个条件,只怕日后我们想再拓展军力,也只能借助契丹的力量,如此一来,我们就再也无法脱离他们的控制了。”

“是!契丹当真是狼子野心,是我大意了。如果没有王宇那个该死的计划,我们也不至于落得如此被动。”

听到刘崇责备王宇,杨崇贵并没有作声,当日他对战事有所预感,便希望自己的预感是错的。没成想,事情真的朝着最坏的方向去发展了,杨崇贵心中那股不祥的预感就更甚了。此事也不能劝说是王宇的计划有误,战死沙场可能是所有武将的宿命,杨崇贵听到这种消息,心里始终不是滋味。

刘崇也很快地反应过来,收声不再说话了。

很快,太子刘承钧到了御书房,看到杨崇贵也在场,还略微有些奇怪。

杨崇贵正要行礼,刘承均便阻止了他。待得知被召见的目的,才赶紧接过杨崇贵手中的信,大眼看完后刘承钧的眉头紧锁:“岂有此理,我们朝中的事儿、地界的事儿,辽人比我们还清楚!这卫融,居然暗中与契丹勾结!父皇,可要深入调查还有哪些人与契丹人暗通款曲?”

刘崇摆了摆手,北汉正值佣人之际,他们这么做也只能是给自己添堵。

刘承钧的提议被否了,他很快也明白过来了……没过多久,赵华、郑珙和张元徽三人也都先后赶到了。

三人先后看过李铤的信件,赵华率先开口说自己的看法,与刘承均不同的是,他绝口不提朝堂内部之事,只说与契丹结盟一事:“陛下,按照我们如今的岁收来看,超过五万,财政压力就非常大;超过七万,恐怕我们就再也无法在其他方面投入一个铜板了……这岁贡无论如何都要压下来,最好能控制在五万以内。”

郑珙继而站了出来,补充道:“按照李舍人的说法,契丹人若有心与我们结盟,其主要原因自然是担忧周人的实力增长对他们不利。如今契丹皇帝是兵变上位,朝堂定然不稳,周人做大,第一件事一定是反戈一击,我们与契丹自是唇亡齿寒了。既然他们能将脑筋动到我们的朝堂之中,那我们何不如法炮制,不仅与他们的皇室联络,也与其他重臣密议,以便获得更多的支持。”

刘崇微微颔首,心下稍定,他又看向张元徽,张元徽紧接着说道:“这个契丹长公主,我们恐怕要先了解了解她的为人和处事,否则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而契丹人则有卫融给他们出谋划策,他们对我们了如指掌,这谈判,实在是对我不利。”

刘崇长叹了一口气:“所以……你们觉得第二次出使,派谁去比较好?”

赵华还在思索,就看到郑珙站上前对刘崇行礼:“陛下,时间紧迫,我们没有太多时间这样来回扯皮,这一趟就让微臣去吧。”

刘崇摇摇头,看着郑珙:“郑爱卿你乃我朝宰相,更是我最信任的左膀右臂之一,这种事情怎好让你去?”

郑珙躬下,身没有抬头:“陛下,如今大汉已到生死存亡之际,便是宰相更应尽此责,如果继续拖下去,待大汉无力回天,我便是满腔热血,也无处抛洒了!恳请陛下允我前往,微臣定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