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宋教书匠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九百三十八章 种师道回朝(1 / 2)

作品:《大宋教书匠

周邦彦的确是个没多少心眼的,居然当着赵佶说要感谢举荐他的人。

虽然赵佶心里多少有些不满,但他也不是很在意。

赵佶有个特点,对于艺术水准高的人,容忍度会高很多很多。

就连米芾那样的奇葩人物都能引为至交,而周邦彦在刚才的交流中,已经显示出来超强的音乐才华,这时候的赵佶,更多地是对周邦彦的欣赏,至于刚才的无脑说法,倒是无伤大雅。

“周司乐,说起举荐之人,你的确应该感谢钟侯。”

赵佶说着,指了指一旁的钟粟。

“钟侯爷?在下冒昧相问,您就是那位汴京大学山长?”

周邦彦一进来,都没怎么在意。

这是才仔细打量了一番钟粟,眼神中流露出的惊异让钟粟有些不自然。

“蓄正是钟粟,周司乐词乐俱佳,令人万分佩服。”

“惭愧惭愧,我虽填词不少,但哪能比得上钟侯爷的一阕《青玉案?元夕》。”

说到这里,周邦彦的脸上流露出一种无比的崇敬。

钟粟心中一阵郁闷,又来了,人怕出名猪怕壮啊,自己的“高才”显然已经被业内人士都知道了。

“随手之作而已,周司乐过誉了。对了,刚才听官家和周司乐探讨音律,让钟某大开眼界。”

钟粟实在不好意思继续这个话题,加上两人对着一阵吹,反而把赵佶凉在了一边。

他这么一说,周邦彦也意识到有些过了。

“陛下日理万机,没想到对于音律远胜下臣,这是惭愧。

承蒙陛下信任,让下臣提举大晟府,实在是惶恐之至,今后唯有鞠躬尽瘁。”

周邦彦再次谢恩,然后告退。

“官家,这周邦彦如何?”

钟粟看着周邦彦出去后,立刻问赵佶。

“钟卿家,你也眼光太毒了,这周邦彦果然才艺卓然,让此人提举大晟府,实在合适不过了。”

钟粟心中暗笑,我的眼光还不就是你的眼光嘛。

其实在原来的时间线上,大晟府并没有成立。

只不过对于赵佶这样一个热爱艺术的皇帝来说,这样的医术机构,自然是越早成立越好。

国子监已经有了画院,赵佶还有自己的书画工作室,美术方面已经足够。

钟粟在此时提出大晟府,敲填补的赵佶艺术追求的空白,当然一下就通过了。

在钟粟看来,在原来的时间线上,之所以还要晚些时候才成立大晟府,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赵佶的统治还不够稳固,加之两党激烈争斗,他根本无暇搞这些兴趣爱好。

可钟粟的出现,提前将一系列麻烦事情都给解决了,现在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自然得考虑一些享受艺术生活的问题。

新成立一个机构,可不是一件小事情。

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当然还得在朝议上通过,然后发布旨意。

但这些钟粟并不担心,大宋本来就是个重视艺术的时代,赵佶提出这些,多半不会有太多反对的声音。

再说这个提议是钟粟提出的,他可是刚刚把反对自己的高御史给好好修理了一番,遭到社会毒打的御史们接下来恐怕得经历一段面壁思过的时间,自然不会反对。

就在确定成立大晟府的这几天中,种师道终于回朝。

不顾鞍马劳顿的种师道,非常果断地来见赵佶。

他将早已写好的奏疏呈送御前,赵佶对于钟粟推举的这名将军颇为重视。

对于种师道的奏疏,他看了又看。

其实,种师道虽然不知道这次召见的目的,但也有所准备。

对于怀德军的建设情况,他在奏疏中说得非常仔细。

在他看来,如果朝廷真想让他去养老,或许会念在他的功劳上,给他指派一个好一点儿的地方。

或许朝廷已经有了决定,但也不能放弃。

即便是不懂兵法的赵佶,在种师道的字里行间,还是读到了一种对大宋的忠诚。

种师道三叩九拜大礼完毕,赵佶开口说道:“种卿家为大宋戍边,此时又千里归来,劳苦功高。”

这本来就是一句客套话,可种师道听了却觉得很有问题。

在他看了,这只是一句铺垫,接下来就要“但是”怎么样了。

“为大宋戍边,末将不辛苦。”

虽然心里总觉得没有什么好事情,但他还是以洪亮的声音回应着赵佶。

“种无极,朕今日起为你赐名种师道,你觉得如何?”

种师道突然睁大了眼睛,但随即有恢复到了正常状态。

“承蒙陛下次赐名,末将不胜感激。”

种师道真的有些感动,他已经心里有数了,这次召见,显然不是要让他去养老,恐怕有什么差事要办,不然赵佶不会莫名其妙赐名。

为了解决避讳的问题,种师道已经为自己改名种无极,按理来说已经没事了,可赵佶非要赐名,显然有想法。

“朕这次召你会汴京,是有重要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