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宋教书匠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七百八十一章 做明君是一项技术活(1 / 2)

作品:《大宋教书匠

亲眼见到和从奏折里面看到的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赵佶虽然缺少当皇帝的经验,但他也了解一些情况。

大臣欺上瞒下,以口舌之利邀功取宠并不少见。

而且这样做的结果是,高高在上的皇上很难分别出真假来。

如果再串联一些朝臣,很多皇帝往往被骗得晕头转向而不自知。

赵佶当然不想做那样的皇帝,但他也发现,做明君实在是一项技术活。

好在钟粟从中斡旋,他和向太后直接还算没有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这一方面要顾忌朝廷的颜面,另一方面还得平衡各方面的力量。

一开始,赵佶也不明白钟粟想要怎么做,但毕竟有些事情是不能说到明白上的,只能靠自己的悟性去猜测。

现在他终于有了眉目,钟粟就是要帮自己摆平新旧两派。

党争之祸,甚至会影响到国运,赵佶隐隐感觉到了。

看了一遍钟粟的学田,赵佶有了很多的感慨。

他没有选择直接返回皇宫,而是和钟粟来到了一户农家。

今天的膳食,就定在这里了。

“钟卿,你说这高产作物如果遍及我大宋,或许困扰百年的饥荒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赵佶不确定地说道。

钟粟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但自从夹杂在赵佶和向太后之间,左支右绌了一点时间后,他再次明白了一点。

别说大宋全境都大丰收了,即使还有十个大宋的土地,饥民照样还会有的。

贫富不均,这是一个任何朝代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财富总是掌握在稍稍人手里,能够确保大多数人能够吃饱肚子,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大宋立国一百多年来,富庶的确足够富庶,但每年总是有灾民出现。

正因为这个原因,从最早的王小波、李顺开始,农民起义时断时续。

最终的结果,就是酿成了宋江、方腊的起义。

历史上方腊的起义算是北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虽然最终被平定,但北宋也因此元气大伤。

怎么解决,消除党争是第一位的,消除党争就得从文官集团下手,向文官集团下手,就得太高武将的地位。

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但赵佶现在依然无法下定决心。

最关键的原因是,他现在就算下定决心去干,比较登基不到一年,很可能会被反对势力迅速打压。

所以,这第一年,赵佶既要保持良好的斗志,还得养精蓄锐。

一年之后,向太后挂掉,赵佶就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搞定各方力量。

现在,向太后那里已经传出了风声,她要彻底放手,这当然是一个好兆头。

越是这个时候,赵佶才越要耐心等待。

至于赵佶问道的这个问题,傻虽然傻了一些,但已经很有进步了。

这样问,说明赵佶并不完全是历史上那个不爱江山爱书画美人的赵佶了。

“其实,能不能让我大宋永无饥馑,就在于官家的一念之间。

官家当然听说过‘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官家自然也知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本朝梅圣俞也有过‘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的诗句,下臣说的没错吧?”

钟粟这三句诗一出口,赵佶显得有些恍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