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宋教书匠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三百五十一章 说客(1 / 4)

作品:《大宋教书匠

钟粟的布局算是有了一些眉目,他深深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一流的企业卖标准,二流的企业卖品牌,三流的企业卖产品,四流的企业卖苦力”。

作为穿越人士,如果还站不到金字塔的顶层,岂不是白穿越一场。

火炉的标准是钟粟制定的,然后再以县衙的名义发布,得不到授权的瓷窑自然不能生产。\0

生产出的火炉也要进行抽查,残次品如果比例过高,那会被果断取消授权资格的。

钟粟对登封瓷窑老板的悟性还是很佩服,他一设计出新式火炉,这些人几乎第一时间跑来,大概是担心万一存在限量授权名额之类的附加条件。

其实也不难理解,冬天这个时候,瓷器售卖也正好处于淡季,突然有这样一笔利润来袭,自然不能错过。

登封不认识钟粟的人有,但没听说他发迹史的人却真不多。

为了提高陶土火炉的良品率,钟粟又跟瓷窑的老板商量,有些技术问题他也不太懂。

商量的结果自然是效率和成本的均衡,还是采取模块化生产的方式最好。

炉面是一块,炉身是一块,炉子底部又是一块,这样看起来似乎有点复杂,其实加工的难度反而变小了。

而且由于模块化的烧制,良品率也会提高很多。

每个部分完成后,只需组装起来就行了,出问题换掉即可。

至于其余的细节问题,那就不是钟粟考虑的了,瓷窑的老板经营更丰富,他们得自己想办法突破技术难关。

这种材质的火炉虽然有一些缺点,成本低廉却是最大的优势,登封的底层人民完全买得起,又不用担心违反大宋的铁器售卖政策。

和瓷窑的老板谈妥后,他们立刻行动,老板们清楚,谁先生产出第一批火炉,自然意味着先拿到第一笔钱,而且可以获得钟粟和县衙的信任,对于往后的合作更为有利。

无利不起早的惯例在这件事情上得到生动体现,他们竞争越激烈,钟粟自然越高兴,只有这样,火炉的成本才会降低,同时质量也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