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越坡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九百九十六章 蒲鲜万奴墓(2 / 2)

作品:《明越坡

嘿嘿!这就不得不说当初刘伯温应对此事的巧妙之处。

当时他给朱元璋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是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这离公元1430年,还有59年。当时的朱元璋已是四十三岁,再过59年,朱元璋就是一百零二岁了。这朱元璋能活到一百零二岁?

既然朱元璋活不到一百零二岁,那这派人去长白山中寻找蒲鲜万奴墓葬之事,朱元璋就没办法去完成了。

既然朱元璋没办法去完成,那他就无从辨别刘伯温讲的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了,刘伯温也就可以过这一关了。

虽然朱元璋没有办法验证刘伯温讲的这个故事,但他却在心中牢牢地记住了这个故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马皇后病逝,朱元璋将这个故事告诉了前来奔丧的诸皇子。

朱元璋在这个时间点儿讲这个事,那是告诉在场的诸皇子,这是一件关系到朱氏子孙后代的大事,不论将来是谁在当皇帝,每一个朱氏子孙都有去寻找蒲鲜万奴墓葬、并将其毁掉的义务……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作为皇帝的朱瞻基不得不开始谋划这件事情。虽然当年刘伯温讲的这个故事过于神秘,但作为朱氏子孙,这种事情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

要在长白山中寻找到蒲鲜万奴墓葬,对风水堪舆之术不精通,肯定是办不到的。自从道衍和尚亡故之后,朝中最精通风水堪舆之术之人,那自然是非吴中莫属了。吴中又是当时的工部尚书,让其借勘察地形、兴修水利之名,去长白山中转一转,也不会引起别人过多的怀疑。

当朱瞻基秘密召见了吴中,并授予了这个秘密任务之后,吴中的头都快大了。吴中心中十分清楚,当年重修北平城的丰功伟绩虽然是都记在了自己的头上,但这其实是自己同胞哥哥的功劳,另外还有道衍和尚的鼎立支持。这一会儿,皇上让自己去那茫茫长白山中执行这个特殊任务,寻找传说中的蒲鲜万奴墓葬,这可从哪里找起呀!

可是皇帝已经安排了这个任务,此时的吴中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他总不能在这个时候说,当初修建北平城,都是自己双胞胎哥哥的功劳,自己只是冒名领功而已吧!

就在吴中急得六神无主之际,汪振海来到了北京。难道这就是双胞胎兄弟之间特有的心灵感应?哥哥知道弟弟有困难,立即就出现了?

反正汪振海是来得正好。听了弟弟吴中领受的这个秘密任务,汪振海也是吃惊不小。这蒲鲜万奴是何许人也,汪振海是一无所知,如果不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就这么冒冒失失地跑去长白山中,估计到死也难以有半点儿发现。

于是乎,兄弟两个开始紧急补课。

好在吴中是当朝工部尚书,要调阅一些官方珍藏的典籍,倒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经过一番补课,兄弟两个对这蒲鲜万奴总算有了个大致的了解。

这蒲鲜万奴是金国贵族出身,年轻时被金王任命为一个从五品的尚厩局使。这尚厩局使是个什么官呢?其实就是一个管理金国皇家御马的官员。打个比方的话,就跟孙悟空曾经担任过的“弼马温”差不多。

在金国与宋朝的战争中,蒲鲜万奴立下不少战功,便不断加官进爵。

再后来,蒙古与契丹联合向金国发起进攻,金兵数次被打得大败,金国开始显现颓败之势。虽然金军在与蒙军的交战中败多胜少,但蒲鲜万奴的官职却连连攀升。

恰逢此时,金国又发生了政变,金国卫绍王被弑,叛臣胡沙虎扶持金宣宗上台,金国再次元气大伤。眼见着金国靠不住了,蒲鲜万奴便开始暗中招兵买马、积蓄自己的实力。

金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五月,金宣宗迫于蒙古大军的压力,放弃京城中都(今北京市),南迁南京(今河南开封)以避蒙古大军的锋芒。

蒙古成吉思汗闻知,马上行动,一面发兵进围中都,一面派出大将木华黎统军进击辽西,从而切断了东北地区与金政府的联系。

成吉思汗这一下子算是帮了蒲鲜万奴的大忙,待蒙古大军攻下中都之后,蒲鲜万奴便于金贞祐三年(公1215年)十月称王,国号大真,史称东真。

蒲鲜万奴虽然自立为王,但还得在蒙古、金国、东辽的夹缝中求生存。金贞祐四年(公元1216年)七月,蒙古大将木华黎率军征辽东,一路势如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