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越坡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四百八十五章 咽下嘴边之言(2 / 2)

作品:《明越坡

朱元璋何等聪明,他知道李文忠想说什么,他也知道自己这个外甥和侄子平时关系不睦。

朱元璋便笑着说道:“只是什么?文忠呀!你是不是说文正当不好这个西线主帅呀?你是不是怕文正当了这个西线主帅,将来立功的机会比你多,官儿比你升得快呀?”

朱元璋说到这里,李文忠立即是涨红了脸。自己这个舅舅实在是太厉害了呀!自己想什么,他都清楚着呢!

李文忠本想将郭天爵的事情和盘托出,但话到了嘴边,他硬是生生地将话给压回去了。

从老婆彭氏和亲信屠性那里,他得知那日晚间闯入他府中之人就是郭天爵无疑。而且这郭天爵当初是被常遇春所救。

但眼下的关键问题是,郭天爵已被朱文正给弄死了。官方的报道是,这人是冒充郭天爵之名,意图潜入李府图谋不轨。眼下这事儿是死无对证呀!

虽然彭氏和自己府中的人是人证,但真要以此检举揭发常遇春、朱文正,对方可以来个死不认账,还可以反咬自己一口,说是李文忠唆使自己的家人来诬告他们。

即使朱元璋相信自己的检举揭发,但只要目前还活在世上的当事人朱文正、常遇春拒不承认,这事儿就没办法定案。

更加关键的一点是,对于郭天爵的死,朱元璋本就不想过多谈起,毕竟这事儿吵得越火热,对他朱元璋的舆论就越不利。

也就是说,郭天爵这事儿,只能和舅舅私下说,不能摆在明面上说,更不能作为置朱文正于死地的明面上的理由。

眼下,肯定不是说这事儿的时候。毕竟朱元璋正准备培养朱文正,他李文忠现在就来说这事儿,就会让舅舅朱元璋觉得他动机不纯。

李文忠认为,郭天爵这事儿只能作为他日压垮朱文正的最后一要稻草。所以,他是硬生生地将这准备出口之言给压了下来。

既然不准备说这事儿了,那眼下舅舅让自己留守应天,那就只能“爽快”地答应了。

朱元璋见李文忠还是“诚恳”地接受了留守应天的任务,谈话的目的也算达到了,便让李文忠退下了。

到了六月初,我终于是将应天的诸事安排妥当了。我与张天赐一合计,出发回锥子山的日子就定在了六月初五。

就在我出发前一天晚上,朱升老爷子设宴为我送行,刘伯温也被朱升老爷子请来喝酒。

席间,刘伯温讲起了三天之前的一场重要会议。

就在这一天,朱元璋在会上大肆表彰了应天之战的诸将,其中常二哥被升了个行省参知政事的官儿。

会上,朱元璋也宣布了朱文正前去太平担任西线主帅的任命。同时,也宣布了朱文正去太平之后,常遇春、冯国胜各率一万人马到应天的东边设防,其余西线的驻军暂不变动。

此次会议,朱元璋还做了一个对后来影响甚大的决定,那就是不再征收“寨粮”,军粮主要靠屯田来解决。

所谓“寨粮”,就是军队向大户及百姓征收军粮。当初,朱升老爷子帮朱元璋定下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朱元璋的军队每占领一地,便广征“寨粮”。这几年来下来,还算得上是收获颇丰。

这次,朱元璋之所以会作出取消“寨粮”这个决定,与在江西浙江前线的耿再成和胡大海有莫大关系。

原来,早在这一年年初,胡大海攻取了信州。

信州这几年连续旱灾,百姓年年欠收。信州当地民风也非常彪悍,兵士在征收“寨粮”的过程中,双方经常发生冲突。

了解到当地实际情况之后,为了稳定信州的民心,胡大海便下令停止征收“寨粮”。

要是站在百姓立场,胡大海这事儿办得不错,他可以称得上是个好官儿。

但要是站在官方立场,胡大海这就算擅作主张。一个地方的“寨粮”征收不上来,你不经请示汇报,就下令免了。那其他地方的百姓也纷纷效仿,那又怎么办?

如果有人要用这事儿作文章,胡大海这次又是吃不了,兜着走。

恰好此时陈友谅部攻信州,信州一时军粮吃紧,眼看不支。虽然有不少人建议放弃信州,但胡大海坚持固守信州。

也许是当地百姓见胡大海免了“寨粮”,认为这人是个好官儿,不少百姓自发地加入了坚守信州的战斗。这信州竟然是守下来了。

再后来,应天之战前夕,耿再成再次被朱元璋派回了南线。他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认为胡大海这个行为应该得到表彰,便给朱元璋送去了加急军报。

在此次会议上,朱元璋便将耿再成的军报拿来讨论。

初时,反对取消征收“寨粮”的意见占了上风,因为这毕竟是与九字方针相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