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越坡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一百六十三章 义助小僧(2 / 2)

作品:《明越坡

这首先吃穿不用愁,其次他爱看书,这庙里书多的是。

出家之后,姚天僖的法名道衍。

因他受看书,人又聪明,所以这老主持还是十分喜欢他的。

今天这道衍闯下了这么大的祸,所以这老主持还是极力地替他说情。

不过今天要不是我们,那郑员外不知还得把道衍训斥到什么时候。

这老主持对我们道完谢后,那道衍小和尚也是“扑通”一声,跪在我和沈万三的面前。

我们一看这使不得,赶紧把他扶了起来。

那道衍小和尚十分真诚地请教了我和沈万三的名字,并坚定地表示,他已经记住了我们这两个大恩人的名字,他日如有机会,定当以死报答。

我们当时也没想到,多年以后,他还真给我们帮了忙。这是后话。

在妙智庵也耽搁了不少时间,我们匆匆告辞了那老主持和小道衍。

在阳澄湖边随便晃了晃,想抓只大闸蟹,可惜没抓到。

直到天黑了,我们才回到了周庄沈宅。

接下来,我们又在苏州盘桓了几日。

八月十三日到的沈宅,直到八月二十七日,我们一行十人,才离开了周庄。

因为汪耀南就留在苏州,继续跟着沈万三做生意,所以我们离开苏州的时候就只有七男三女了。

沈大哥早给我们安排好了去和州的船,这船是发往和州的专船,拉了一船盐。

听沈大哥讲,我们在和州、濠州那边盐卖得很好,据说是经常脱销。

沈万三直到把我们送上了船,他才返回。

在苏州这段日子,我还干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就是把汪耀南手中的那个《岛夷志》又抄了一遍。

这样,这《岛夷志》现在就有两本了,一本在我手中,一本在汪耀南手中。

走水路坐船就轻松多了,在船上闲着没事,拖拉机再次搞起。

这次一行有了十人,直接就是支了两副场子。

到和州码头的时候,已经是九月初十了。

到了和州,老熟人就多了,首先这和州办事处主任陈元贵就跟我汇报了我不在这段时间,和州的各项工作情况。

据陈元贵所说,现在我们的经济形势是一片大好。

沈万三每个月都从苏州发一船盐过来,足有四万多斤。且每个月都卖完了,当然这其中,有柳怀镜不少功劳。

自打我去泉州后,这从和州运盐卖盐的事就一直是柳怀镜在全权负责,常遇春只跟着他们来过和州一趟。

仔细算算,我离开和州也快三个月了,咱们的私盐生意能迅速占领市场,这柳怀镜确实功不可没啊。

用现在的话说,他也算是一个优秀的营销经理了。

按陈元贵推测,不出五日,柳怀镜应该又会带人来和州拉盐了。

我们索性就在和州休整几天,过几天和柳怀镜的运输队伍一起回定远。

当然,这之前,我们得把沈大哥船上的盐卸下来装进仓库,让他们的船好回去。

现在的沈大哥可是把我教他的那句“时间就是金钱”经常挂在嘴边了。

因此,他手下的人可不敢在外面做过多的停留。

果然不出陈元贵所料,才九月十三日,柳怀镜的人马就来了。

我一看,浩浩荡荡的,足有五十多辆马车。

柳怀镜向我汇报,因现在私盐销量好,他特意请示二当家常遇春把运输队伍扩展到五十辆马车。

每次从和州拉约三万六千斤盐到定远,余下的盐由陈元贵卖给了和州这边的一个盐号的老板。

三万六千斤盐,柳怀镜每次在半路卖给滁州的一个盐号老板五千斤。

定远县盐号的方老板,每个月两万斤盐是雷打不动地要。

余下的盐,拉回锥子山后,经常有濠州那边的私盐贩子找他要货。

有时这余下的一万多斤盐,还不够那几个私盐贩子分的。

听了柳怀镜这个汇报,我知道当初是选对人了。这家伙不仅办事稳当,开拓市场、维系客户他还是有一套的。

在和州的日子,我也把偰兰儿的事跟陈元贵、柳怀镜他们都交待清楚了。

晚上,我一个人躺在床上,思考着下一步的打算,和柳怀镜他们一道回定远、回锥子山后。我要先去黑石岭看看周定成、刘善荣他们几个折腾得怎么样了。

那陨铁有没有给我炼出来,那块铝合金板子,他们研究得有没有眉目了。

同时,我想把谭诚他们四个也安排在黑石岭,就在那里给我开工印伪钞。

毕竟那地方隐蔽,不易被人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