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清和 / 章节正文阅读

清和_第254章(1 / 2)

作品:《清和

朕就嚣张了,你能怎么着吧!

新年时,进京朝贺的王府长史,基本都是精神抖擞进殿,风中凌乱出-宫。带着天子写给自家上司的书信,脚步发飘的踏上归程。

等各地藩王接到书信,无不咬牙切齿,大有举起鞋底-狠-抽-朱老四小人的-冲-动。

显摆你儿子了不起?!不就是种田吗?

谁没有儿子?咱儿子也行!

于是乎,永乐三年的春耕时节,各藩王封地的百姓见识到了一幕奇景,王府的世子和郡王们除掉华服,挽起裤脚,扛起锄头,光着脚丫子下田耕地。

耕牛?不用!

朱家的子孙,就要这么犀利!

藩王老爹们叉腰站在田埂上监工,手里的鞭子和木棍舞得虎虎生风,一点也不肯放松。

慢了,偷懒,立刻-鞭-棍-伺-候!

鞭子在寻常人手里,是策马赶牛的工具。

在朱家人手里,绝对是教育儿子的不二选择。

世子和郡王们一边挥舞着锄头,在田地里挥汗如雨,一边恨不能把朱高煦扎成筛子,砍成肉泥。

你小子想在老爹面前表现,别带累兄弟下水啊。

你老爹是什么人,咱们老爹又是什么人?受刺激就要蹦高的主。

这下好了,书读不成了,王府教授跳脚也没用,一句“粮为国本,食为民天,宗室当以身作则”就给堵了回去。

戏也听不成了,哪个敢消极怠工,鞭子和棍子立马招呼上来。

老朱家的第三代和第四代同时发现,自己老子的武力值很是不低,不能上马打仗,把儿子全都揍趴下还是绰绰有余。

由此,藩王监工,世子郡王种田,成为了藩王领地上的常例。

所谓前人尝苦,后人品甜的说法,在老朱家完全说不通。

自己被老爹收拾过了,自己的儿子,儿子的儿子,也甭想逃过这一遭。

洪武帝的儿孙,就要想他人不能想,做他人不能做。情商低些不要紧,智商和体力高就行。

永乐帝的显摆之举,引起了宗室耕田的风潮。皇室在民间的风评,尤其是天子在百姓间的声望,顿时节节-拔-高。

连番遭到表扬,朱高煦不免写信和好兄弟好朋友显摆。

接到朱高煦的来信,孟清和有点晕。明朝历史上,有宗室集体上-山-下-乡,忆-苦-思-甜这回事吗?

思来想去,心中没准,干脆不想。

反正不是件坏事,有宗室带头艰苦奋斗,朝中文武也该仔细想想,改变一下观念。不然,非但天子看不惯,百姓的口水都能把人淹死。

以往,皇族宗室总是官员口中的反面教材,各种横--征-暴-敛,欺-男-霸-女,扰-乱-市场。战斗中的言官时刻眼睛擦亮,逮住尾巴就要参上一本。

如今,永乐帝的兄弟侄子们不-横-征-暴-敛,也不-欺--男-霸-女,开始一心一意的种田,发展生产。期间陆续有藩王上表,请裁减王府护卫,降低税收,并出钱大力支持天子的航海计划,进而带动其他宗室成员纷纷效仿,一心一意为大明的经济腾飞做贡献,想参也没地方下手。

相比之下,朝中官员的火炭冰炭,各种孝敬成为了最突出的弊病。每次接下孝敬,总觉得烫手,不晓得是收下好处还是得了麻烦。

大明宗室的举动,不是孟清和能置喙的,即使被赐姓,户籍做了变动,他也只能算半个编外人员,顶多是对藩王和世子们的举动拍几下巴掌,大力赞扬。

藩王们只是为了自保,做表面文章,还是真心实意为国奉献,那是天子该操心的事情。

孟清和要做的是扎根大宁,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实军事实力,丰富边军和边民的文化生活,将大宁发展成塞北的一颗明珠,引得草原上的邻居各种流口水,就是看得见摸不着。

想想,忍不住就要大笑三声。

好吧,他又苏了。

摸摸下巴,这真怪不得他,实在是近段时间好事太多。

大宁的丰产屡得朝廷夸奖,天子的恩赏一到,都司上下无不喜气洋洋,孟清和自然也不能例外。

沈瑄来大宁过年,两人一同守岁,其间种种,不必多提,提了就要脸红。

正月里,大宁第一次开灯市,灯火辉煌中,沈瑄牵起他的手,将一盏走马灯递到他的手中。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吾愿同十二郎结发,共今生之好。”

面具挡住了孟清和的脸,却遮不住他通红的耳朵。

他不晓得自己是如何跟着人群绕城一周走百病的,也不记得自己是如何回到伯府的,只记得握住自己的那只大手和流淌在耳边的声音。

温热的掌心,指腹和虎口的茧子,连同那双深黑色的眸子,都深深印入了他的心中。

一夜。

何等的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