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重新解读《》(1 / 2)

作品:《重生的我只想当学霸

在王东来的带领下,安水中学的操场上响起了《送东阳马生序》的文章。

刚开始稀稀拉拉,声音也并不大。

毕竟这篇文章不属于全文背诵,所以能够完全背下来的人并不多。

直到最后,更是只有王东来一个人的声音。

吐字清晰,抑扬顿挫。

这篇文章并不算多长,王东来只是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全部背诵下来。

“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要背诵这篇文章吗?”

握着话筒,王东来看着下面的学弟学妹们,眼里带着一丝怀念,还有一丝感慨。

他想到了自己,如果在自己的前世,如果能够早点明白这篇文章的真正意思,恐怕自己多少也能改变一些。

“我以前也是一個学渣,一个老师眼中的差生,所以我很明白这些想法。”

在孟芳身边,正好围着几个老师,都看向了她,想从孟芳嘴里知道些什么。

“我们受过唯一的苦就是学习的苦,感受不到社会艰辛,体会不到比学习还要苦的苦。”

眼神更是流露出一丝吃惊的神色,看着台上的王东来。

这是能在台面上说的东西?

高中的学生,虽然年纪小,但也不是傻子。

“这篇《送东阳马生序》,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当时的语文老师是如何给你们讲解的,在这里我想手说的我的理解。”

随着王东来低沉的话语响起,操场的气氛变得有些低沉下来。

因为他们确实不知道,而且在场的老师们,也是一脸的疑惑不解。

在开口的时候,王东来就开启了【传道授业】,所以效果极为不错。

可是孟芳又哪里知道这些我,露出一丝苦笑,对几位同事示意自己也不知道。

“相信很多同学和我一样,年少无知的时候,始终认为学习是世界上最无趣的事情,一天到晚,脑海里都是想着下课了去哪儿玩,放学了去哪儿玩?放假了玩什么?”

“以前,我认为是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如果不了解人生,其实是看不懂书的。”

王东来这句话一出,顿时就像是在操场上放了一个惊雷一样。

“初读《送东阳马生序》的时候,我还不太明白学习的苦,理解不了宋濂苦读学习的意义,就像是我们上学的时候,父母总是会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说让我们好好学习一样。”

王东来的问题,下面并没有人回答。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给大家灌鸡汤,我只是摆事实,讲讲自己的心里话。”

这个时候,王东来的声音再次响起。

“那个时候,年纪小,不懂事,面对困难总是想要退缩,不懂苦读学习的意义,也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要劝我们去好好学习。”

“回到《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上面,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在我们讲述苦读的深意,还把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领导喜欢什么样的下属?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资源,没有背景,又是如何遇到贵人,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原本都已经坐不下去的众人,听到这个话,忽然一下子直起了腰。

而不是那样的浑浑噩噩,不明所以。

自然是知道有些话不能在台面上说,就像是王东来说的内容一样。

就连旁边听着的老师也都有些吃惊,站了起来,看了看王东来,再看看学校领导。

王玉华也下意识地走出一步,想要打断王东来的演讲。

可是刚迈出一步,就反应了过来。

犹豫了一下,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他决定再听听。

不理会众人的反应,王东来握着话筒,自顾自地讲了起来。

“读书是穷人家的孩子最有力也是实用的敲门砖,拓展人脉的最大利器。宋濂在文章的第一句,就说了出来‘余幼时即嗜学’,从古至今,只要你想学习,整个社会都会为你大开方便之门,不过是一定要注意‘嗜学’两个字,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算是走好了第一步。”

“接着,文章说道‘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这里很多人看了,觉得不会有什么,可是我们需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书籍贵重,穷人家根本不可能有书,就算是有,也只是一般的书籍,想学到高深的知识,就只能去大户家里,藏书之家。”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借东西的经历,小东西,不值钱的东西可能会借给你,但是非常贵重的东西,可能连看都不会让你看,更不会借给你。”

“那么,宋濂是如何借到书呢?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这是关键,讲信用,不会弄坏别人家的书,懂事。”

“说到这里,大家想到了什么?”

王东来特意停了一下,让众人消化思索。

“宋濂通过借书,通过打造‘嗜学’的形象,给那些高门大户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把自己的名头打了出去,让那些有权势的人知道有宋濂这么一号人,记住了他。”

“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大家觉得什么样的家庭会有书,会有很多书,有很多珍贵的书?”

“在这些人面前留下自己的名字,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所付出的只是‘嗜学’而已。”

“紧接着,文章说道‘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更是体现了宋濂的学习态度认真,坚持学习,毫不松懈,重点是,他依旧守约,还让其他人知道这一点。”

“大家应该经常会听到自家父母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好学,怎么认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多好多好的,那么在古代,宋濂表现出来的形象,也会成为这些权贵士绅去教育自家孩子的榜样。”

“一来二去的,谁还会不知道宋濂的名声呢?”

“下一句,就立马体现出来了,‘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形象立起来之后,宋濂就得到了好处,更多的人都愿意把自己的书借给他,他也看到了很多的书。”

在王东来说到这里的时候,操场下面的众多学生都是一脸的恍然大悟,这篇文章他们都学过,可是从来没有这样的理解过。

经过王东来这样一句一句的讲解,他们就像是跨越了几百年的时间,看到了宋濂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