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2)

作品:《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莫非殷浩进攻青州是假,夺我徐州是真?”

惊魂未定的众人来不及喘息,监视淮河的哨骑回报,姚襄在整顿兵马之后,目前正在南下。

他们之中不少人其实早就知道了实情,甚至曾经出言提醒过殷浩,奈何殷浩不肯听从,而会稽王司马昱又盲目相信殷浩的才能。

姚苌脸色凝重:

自殷浩肩负北伐重任以来,他遭受了太多的质疑。

殷浩说得很不客气,在寿阳时,就有许多人劝阻他,这种话,殷浩耳朵都听出老茧了。

当殷浩逃回寿春,七万大军北上,才短短几天的功夫,就折损过半,仅有三万余人逃了回来。

然而殷浩并不知道,姚襄的伏兵就设在山谷之中。

晋军被殷浩催促着进入山谷,四面突然爆发起喊杀声,箭矢、滚石从两侧山坡上落下,姚襄、姚苌各领一军,姚苌率领步卒在山谷中列阵,截杀已经入谷的晋军。

准备了这么多年,以十三万步骑北伐,未曾临敌,却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消息传回江南,他殷浩还要不要脸。

殷浩闻言,脸色沉了下来。

殷浩闻言,如惊弓之鸟,不敢守卫寿春,他此时也顾不得名声了,领着残兵败将狼狈弃城而走,直奔江南。

褚太后在群臣的建议之下,下诏赦免姚襄的罪过,对于姚襄占据寿阳、盱眙等地,则不闻不问,又以与姚襄交情不错的谢尚都督江西、淮南诸军事、豫州刺史,镇守江北重镇历阳(今安徽马鞍山和县)。

也就是姚襄没有水师,不敢渡江,否则殷浩这一场败仗,只怕要引得羌人围困建康。

荀羡带着失望离开,他回头望着七万晋军将士远远离开,不由哀叹:

“今日北伐,旌旗蔽空,兵马雄壮,可不知又有几人能够回去淮南。”

殷浩甚至大意得连哨骑都不曾派遣,以为是在国内行军,又怎会让将士负重行军。

至于殷浩,并未因此被罢官,会稽王司马昱还在保他。

姚襄渡过淮河,兵不血刃的占据寿春,但他并不满足于此,稍作休整后继续南下,主力进驻到洪泽湖南岸的盱眙县(江苏淮安盱眙),前锋一路追击,甚至饮马长江。

当听说姚襄已经率军北上,殷浩更是没有了半点提防,在徐州行军一如此前在淮南行军,并未派遣哨骑仔细探查道路。

姚襄沉默不语,许久,他沉吟道:

他原以为荀羡是来助自己一臂之力,没想到也是来劝阻他的。

殷浩连自己人的劝阻都听不进去,又何况是荀羡。

而殿内群臣交头接耳,指指点点,议论声大作。

“让这样的人肩负北伐重任,这是王叔你的过失。”

渡过淮河,兖州刺史荀羡早已等候在淮河北岸,殷浩与他相见,笑道:

姚家兄弟的担忧不无道理,毕竟只要是脑子正常的人,都不敢相信,殷浩在三番两次谋害姚襄不成的情况下,居然会以姚襄作为北伐先锋。

姚襄一路追击,一直追杀到淮河北岸,俘斩两万余人。

而姚襄统率骑兵,冲杀山谷外的晋军。

桓温不管怎么说也是晋臣,就算控制了朝廷,也会对自己以礼相待,可要是建康被姚襄占据,褚太后可不敢想象自己会遭遇什么样的羞辱。

隐居养望十年,在桓氏日益强盛之下,江东士人就差喊一句,殷公不出,奈苍生何?

褚太后毫不客气地当众指责司马昱道:

褚太后闻言一怔,继而恼怒不已,她没想到殷浩与姚襄之间还有这种过节,而殷浩竟然敢对姚襄委以重任。

永和九年,十月末,殷浩统率七万将士沿着泗水北上,行至下邳县(今江苏徐州睢宁)葛碌山,距离彭城仅有咫尺之遥。

姚襄冷笑道:

“无论殷浩究竟是何来意,既然到了淮北,他就别想轻易脱身。”

毕竟殷浩是在司马昱的支持下,才得以身居高位,司马昱与他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过去几年,司马昱也是在殷浩的辅佐下,才得以对抗桓氏。

姚襄以有备算无备,以有能击无能,就像是桓熙当年欺负张重华初上战场,这场战斗的结局早已注定。

今日听说了二人之间的仇怨,褚太后瞠目结舌,她让使者暂且下去休息,不敢置信的问会稽王司马昱道:

“王叔,这位使者所言可是真的?”

不曾想,殷浩居然真的渡过了淮河。

但姚襄并没有往心里去,以为殷浩一计不成,又来一计,肯定有什么陷阱等着自己。

晋军在行军时,并未穿甲,毕竟穿甲行军,也意味着更大的体力消耗,将士们每天能走的路程也就越短。

在魏憬袭杀姚襄不成,部众反被兼并之后,荀羡趁机出兵,收回了兖州,坐实了自己兖州刺史的头衔。

见天色还早,殷浩下令道:

“穿过山谷,今日在山后扎营。”

危急时刻,王述之子,曾在桓温幕府任职,又转投会稽王司马昱的王坦之站了出来,他笃定姚襄不可能渡河,并详细解释自己如此判断的理由,终于使褚太后安下心来,打消了向桓温求援的念头。

“此战,我将建立不世之功业。”

然而,这一战,朝野对他大失所望,曾经将他捧得有多高,如今都恨不得踩上一脚。

在殷浩没有办法稳定军心的情况下,晋军大败,七万将士一哄而散,纷纷向南逃跑。

司马昱当天就前往殷浩府邸,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殷浩,殷浩为之欣喜,发誓要洗刷屈辱。

然而,桓温又怎么会给殷浩东山再起的机会。

明天还是一万字,感谢书友书虫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投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