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民念其德(1 / 2)

作品:《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桓熙当年推广耕杷耱技术,并没有在南方地区引起太大的反响。

毕竟耕杷耱技术的主要作用,在于保留土壤中的水分。

而南方降雨量充足,土壤、气候与北方存在很大的差异。

但曲辕犁却不同,当桓熙将成品与图纸分别送往江陵与建康,立即引起了桓温与朝廷的重视。

原时空中,曲辕犁就是在唐朝后期,率先出现在江东地区,故而又称江东犁。

当时,曲辕犁传入北方盛行,还伴有一个小故事。

在唐懿宗咸通五年,一名北方商人来到江东进货,订购了一批曲辕犁,在交货时,商人见曲辕犁又短又小,犁辕还是弯曲的,以为对方用残次品糊弄自己,就将官司打到了县衙。

“如今徐州危机四伏,兄长应该招兵买马,充实武备,而不是拿钱去养着那些匠人。”

但政策具有反复性,难免出现人亡政息的现象,譬如王安石变法。

只听司马兴男继续道:

“当初熙儿向你讨要些许百姓,你分走了他一半的军马,足足一万五千匹。

桓温老脸一红,支支吾吾地不知该如何为自己辩解,只得借口脱身,否则,可得被司马兴男絮叨一阵。

荆州,江陵城郊。

想到儿子为此出生入死,当娘的难免心疼。

在田间忙碌了一天,回到临贺公府,桓温对司马兴男感慨道:

“熙儿为我献上的曲辕犁,着实帮了大忙。”

桓温截留了荆、宁、益三州赋税,桓熙截留了雍、秦、梁三州赋税,朝廷虽然还控制着淮南、扬州、江州、广州等地,但还得养着朝堂公卿。

毕竟耕田不能光看快慢,也得考虑综合成本。

与此同时,殷浩也正在视察水田。

姚襄很重视农业生产,曲辕犁在淮南、江南地区的广泛应用,自然也逃不过他的眼睛,通过在江南任官为质的五个弟弟,姚襄想方设法弄来了几个成品,亲自试用过后,立即组织匠人拆卸仿制。

县令于是提议,让北方商人以直辕犁与曲辕犁比赛耕地,实际看一看孰优孰劣,商人欣然同意。

白籍侨民起初不承担兵役、徭役,也无需缴纳赋税。

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民间百姓,毕竟他们才是曲辕犁广泛应用之后的直接受益者。

他指着田间一架正在被使用的曲辕犁,对其弟姚苌感慨道:

“我听说桓熙在关陇设置机巧院,大聚技艺精湛的匠人,这曲辕犁,就是机巧院的产物。

桓温一手挥舞着手中的鞭子,一手扶持犁把,在田里驱使着耕牛犁地。

直到东晋咸和年间(公元326年至334年),由丞相王导主导了第一次土断,这才取消了白籍侨民的各项优惠。

而江南百姓则将曲辕犁称为小桓犁,毕竟桓温在南方也算是小有名气。

桓温出镇荆州,被招入幕府为从事中郎,曾跟随袁乔镇守夏口。

桓温是谁?真不熟。

直辕犁需要二牛三夫,曲辕犁只需要一牛一夫,使用曲辕犁代替直辕犁,就能解放一头牛、二个人的劳动力。

“我欲效仿,以求能工巧匠为我制造出更多类似曲辕犁的器物,景茂以为如何?”

因此,哪怕直辕犁在比赛中,耕地的速度胜过了曲辕犁,可北方商人还是欣喜的收下了曲辕犁,将它带回了北方。

毕竟传统的二牛三夫与如今一牛一夫的耕作方式,劳动力成本差得不止一丁半点。

桓温听司马兴男提起习凿齿,心中不悦,却又不敢表现出来。

为了给北伐筹集粮草,他在淮南开垦水田一千顷,一顷为百亩,千顷即为十万亩。

姚襄闻言,微微颔首,也觉得姚苌所言不无道理,于是不再坚持。

无论是江南地区,还是关陇地区,都为此对桓熙感恩戴德。

关陇百姓将曲辕犁称为桓公犁。

殷浩看着田里的农人轻松操作曲辕犁,哪怕他与桓温、桓熙父子关系不佳,也不由赞叹道:

毕竟老奴也习惯了,司马兴男素来口无遮掩。

“可不是么,老奴过去耕田,得让景兴(郗超)在前牵牛,彦威(习凿齿)在后扶犁,自己坐于杠上,哪有现在这般方便。”

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现自己对农耕的重视,会在春耕前,亲自下地劳作,也就是籍田之礼。

可习凿齿却不领情,他答道:生平所未见。

袁乔在世时,经常在桓温面前夸赞习凿齿,伐蜀之后,习凿齿被桓温召回幕府,顶替当时留守成都的桓熙,担任西曹主薄,对他很是器重,二人的关系也非常亲密。

不久,习凿齿又升为别驾,桓温进攻南阳,便是以他为留守。

但就是这样一位深受桓温器重信任的心腹僚佐,却心怀晋室。

东晋朝廷只能向黄籍的江南土著收税,又被桓家父子截留了六州的赋税,也就逼得殷浩只能自己开垦水田,供应军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