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露天电影(2 / 3)

作品:《从高考开始的激情岁月

忙碌了一天的学习工作,吴几康两眼昏花,把眼镜放下来,好好地给眼睛做了一个眼保操。

等他离开车间之后,也看到了同样十分疲惫的闵乃大、祝永年和陈启宏等人。

几人对视一眼,皆是苦笑不已。

回去的路上,几人互相讨论着各自的情况,祝永年忍不住感慨道:

“当初的陈国华,真的有那么厉害吗?他一个人,是怎么拿出来这么多技术的?”

这个问题,也是有关部门正在调查的问题。

童敬之这个副处长,觉得十分匪夷所思:陈国华毕竟只是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如何懂得这么多技术呢?

“谁知道啊?”

陈启宏摇摇头,道:

“我之前还觉得陈国华这个年轻人心思太浮躁了,一点都不沉稳,做什么事儿都想要快.”

“现在看来,他的那个大脑,或许真的比我们造出来的晶体管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还要快很多呀!”

吴几康在这个时候,突然插嘴道:

“诸位,你们说我们真的能够在今年年底之前,造出来一台运算速度达到每秒一千万的集成式计算机吗?”

现在已经快十一月份了,距离年底,就仅仅剩下两个月罢了。

就这,还想造出来?

做梦吧!

晶圆都还没开始制造,光刻技术也搞不出来,就这?

国外倒是有很多技术都已经拿出来了,比如离子注入这个技术。

作为半导体制造中,最为重要的工艺之一,离子注入技术,在一九五零年的时候,北美的拉塞尔和威廉姆肖克莱两人便已经发明了这项技术。

并且,在一九五四年的时候,就已经申请了这项发明的专利。

吴几康他们现在根本看不到陈国华关于离子注入技术的资料。

只因为材料科研所根本还没涉及到这部分的研制工作,所以拿出来也没用。

至于说之前更早拿出来的芯片制造技术资料,这就是总的技术概论,类似论文一样。

如果真的写得十分详尽,一本资料根本不可能放得下这么多文字。

何况,薛晋权他们这些大学生,也不可能在短短一两个月内就学完了。

换句话说,吴几康他们现在要完成任务,难度系数是非常高的。

即便是陈国华真的把非常详尽的技术拿出来,那也没用啊。

要知道,吴几康、陈启宏、闵乃大、祝永年他们这些人,都已经五六十岁了,年纪都不小了。

这个年纪的精力大不如前,不能熬夜,效率也是很低。

更何况,其实他们本身也没办法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当中,所以才会在九月下旬接手材料科研所之后,到现在都过去一个月多一些的时间了,连技术资料都还没完全学完。

何谈其他呢?

“今年年底是没办法了,明年年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闵乃大迟疑了一下,给出了一个大概的时间。

他可不像陈国华那么自大,直接就跟王树迎来了个军令状,定死了就是今年年底,最迟不超过明年一月份结束之前。

因此,从九月初的项目开始,到结束,也不过是短短的四五个月罢了。

吴几康、祝永年、陈启宏他们闻言,不由沉默了。

沉默中,他们很快回到了中科院,却发现办公室内的众人,居然在讨论一篇数学论文。

数学论文有什么好讨论的?

直到吴几康他们听说是陈国华写的,而且写得很有深度,引人深思。

他们这才拿过那本期刊杂志,然后低头看了起来。

夜幕降临,外面已经起风了。

十月底的京城,天气已经很冷了。

“嘶!”

只是简单浏览了一下,吴几康便倒吸了一口凉气。

好家伙!

这个陈国华在数学层面,居然也有这么深的研究?

太不可思议了!

不说吴几康,即便是闵乃大他们也同样瞠目结舌,表情不敢置信。

“同名同姓吧?”

“打电话去问一问鹿乔山不就知道咯?这个点的话,他应该在家吧?”

这个提议很不错,祝永年当即拿起电话。

一通转接之后,终于是联系到了数学期刊的主编鹿乔山。

后者得知是祝永年后,便大笑着说道:

“老祝,这么晚了还给我打电话,不会有什么大的发明研究吧?那我可要好好拜读一下了”

此话让祝永年很是尴尬,借用笑声掩饰了一下,他便问道:

“老鹿,这一期的期刊,上面有一篇关于浅析大规模对称矩阵特征值问题的论文,你知道是谁写的吗?”

“上面不是有作者名字吗?还有简介啊,就是陈国华写的”

鹿乔山还有些纳闷,不由强调了一遍。

心中很快反应了过来,似乎当初他听说的一个传闻,陈国华跟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的关系,不太好!

之前他还以为只是传言罢了,也没多在乎。

毕竟他也找过段学复、华罗庚等数学家帮助审阅一下陈国华的论文,他们都没有拒绝嘛。

但是现在看来,空穴不来风啊!

“是不是一个十八岁左右的年轻人?高高瘦瘦,大概有一米八几高的帅气年轻人?”

祝永年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但还是不死心,又问了一嘴。

“对啊,陈国华确实很高,也蛮瘦的”鹿乔山回忆了一下说道。

一米八四的身高,体重也才一百二十三斤,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瘦呢?

瘦到爆炸了都!

听到这里,祝永年顿时没话说了。

跟鹿乔山随便唠了几句,然后才挂断了电话。

旁边的吴几康、闵乃大、陈启宏等人,全都沉默了起来。

这个陈国华做事,还真是出人意表啊!

如果说之前的技术发明这些,大家都不是很清楚陈国华的天赋能力具体如何。

毕竟那些技术发明,是团队合作,外界是不太清楚陈国华在其中具体起到了什么作用。

但数学理论研究的论文,这一点,绝对是没办法作弊的。

要知道,五十年代的很多数学家,比如华罗庚、段学复、秦元勋、苏步青、张素诚、熊全治等人,几乎都是有在国外留学经历。

陈国华的论文提交给到鹿乔山之后,后者必定会按照严格的流程,完成初步审阅之后,才会交给以上的这些数学家们进行审阅。

内地的这些数学家,几乎都是在各个数学领域内,有着很高深的数学研究。

不管是在国内外,他们都阅读过很多他们这个领域内的论文。

因此,陈国华写的这篇浅析大规模对称矩阵特征值问题的论文,不可能会出现抄袭的事儿。

除了不可能抄袭之外,这论文也只能是陈国华自己写出来的。

扬名立万的事儿,不可能有人会傻到不去做,而是自己写好了然后交给陈国华来发表。

所以,大家都知道,这篇论文绝对是陈国华自己写的。

“他已经开始对集成式计算机的数学理论下手了,而且还是下狠手.”

不知道沉默了多久,闵乃大这才突然开口说道。

他们也不是不懂数学,当然能够看明白这篇论文的价值所在。

可也因为太清楚了,所以他们才更加恐惧害怕。

明明他们都已经抢走了陈国华的材料科研所,没想到他不仅没有因此沉沦下去,反而越挫越勇,直接拿起纸和笔,干起了论文工作?

理论研究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更加困难。

好歹计算机研发的话,只是从一到二的工作,然而理论研究却是从零到一啊。

“他的大脑到底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就那么厉害呢?”

这个问题,绝对是没有答案的。

翠花胡同,陈家客厅,一家人正在吃晚饭。

“下周开始,我们就要购买冬储大白菜了,不过今年不需要买那么多,因为到了冬季的时候,会有蔬菜大棚的蔬菜.”

胡萍姑一边吃饭,一边说着今天王春梅主任传达下来的指示。

今天下午,王春梅作为街道办主任,去上面开会了。

回来之后就宣布了关于冬储大白菜的工作安排,今年相对来说,没有那么紧张了。

但冬储大白菜依然是目前街道办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而且还是工作考核指标之一。

陈恭禄闻言,好奇地询问道:

“今年郊外种了很多蔬菜大棚吗?”

“不知道,不过听那些经常去城郊的大妈大爷们说,不少菜农所在的农村,他们都接到了相关的任务指标”

对于这件事,陈国华也是不太清楚,不过他还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爹,其实前几天我和小月她们回马家坟的时候,也看到了不少村民准备农家肥,也咨询过他们,今年马家坟这边也确实需要种植蔬菜大棚.”

“不过,听他们说是试种植,不会大规模种植”

去年冬天,蔬菜大棚技术才刚出来。

除了北汽制造厂有种植经验之外,也就还有几个科研单位、大学等尝试过种植了。

这意味着,懂这项技术的人,还不是很多。

经验也不够充分,因此,不可能在今年就一下子推广开来。

更重要的是,农用地膜也没有制造很多,这才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不过,不管外面怎么样,我们家多买一些大白菜是没错的,特别是那些三级、四级的蔬菜”

听到陈国华的话,大家都点点头。

三级和四级的大白菜,今年是不受限制了,想买多少就买多少。

不过,一二级大白菜却是不行的,有限购。

买回来的大白菜,那些老帮子可以用来喂鸡。

家里还有两只小鸡崽,是陈国华和于沫离婚后,陈梨花买回来的。

一来,之前养的那两只已经成了婚宴上的一道菜。

二来,现在养的这两只小鸡仔,到时候于沫离有了身孕之后,坐月子什么的,也能下两个蛋,补充一下营养。

家里不养鸡是不行的,毕竟偶尔家里来了客人,或者没什么吃的时候,就可以应应急。

何况,两处院子那么大,别说养两只鸡了,养两百只都没有问题呢。

当然了,现在可没有那么多粮食来养鸡,而且也不允许养这么多。

陈国华肯定也不会养那么多鸡的,甚至到了七八十年代之后,谁还会养鸡啊?

一家人闲聊着这件事,聊着聊着,不知道怎么地,陈恭禄突然就把话题转移到了陈梨花的婚事上面。

“萍姑,你在街道办工作,消息比较灵通一些,也多留心一下哪些青年适合你妹妹.”

催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