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更改,难题(2 / 2)

作品:《从高考开始的激情岁月

只不过,必须得参加大型赛事才行,比如京城市举行的,或者说此次北汽制造厂举办运动会,那也算。

从五四年开始,劳卫制的推行,以及领导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全国都掀起了全民运动的热潮。

这也是北汽制造厂都自己举办运动会的原因之一。

在这个时代,很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都有自己的运动会、舞会等等。

可以说,娱乐生活也不算欠缺,只不过都固定了时间而已。

比如全民都参与的广播体操,每天上午十点左右,就会有这个课间操。

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大学,都一样有课间操。

就挺神奇的一件事。

并且广播体操期间,连普通大众听到了,都会停下来动一下,非常有意思。

第二天凌晨三点半,陈国华再次出门了。

鸽子市,等他收购了五十多斤大米之后,终于见到了袁永新。

昨天他约的那位二道贩子,是三天后才进行交易。

并且是否可以达成交易,陈国华也不敢保证。

因此他只要有空,就会跑来鸽子市这边转悠。

毕竟现在已经十月份了,再不抓紧时间收购粮食,马上就是冬天了。

大冬天的时间,他肯定不想出门啊。

京城的冬天,那可是零下十三四度啊,老冷了。

舒舒服服地躺在暖烘烘的被窝里,它不香么?

“哟,同志您好,好久不见啊,最近我可是听说有人要收购粮食,当时我就在想,肯定是您.”

刚见面,袁永新便自来熟地说道,十分热情。

这可把陈国华给乐坏了。

总算是见着熟人了,这次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了吧?

“袁同志,我这次可是来了大单子,就看您能不能吃得下了。”

“没问题,您直说便是,如果吃不下,我自会找关系,合力吃下您的大单。”

陈国华见状,也不跟对方废话,直接报了一万斤大米和一千斤面粉的超级大单子。

嘶!

这可把袁永新给吓了一跳。

旋即又开心地跟陈国华连着确认了好几遍,这才激动不已地转圈圈。

很明显,这么大的单子,袁永新是很想一口吃下来的。

然而,太冒险啊!

如此多的粮食,光是运输就成了大问题。

似乎是明白对方的顾虑,陈国华表示,交易地点可以放在城外。

尽管此时已经不分什么城内城外了,因为京城的城墙都已经拆完了。

加上城外很多地方,其实比城内还要多人呢。

比起朝阳门外的这些地方,全都是汽车工厂,最近的第二汽车制造厂,厂址已经选定了呢。

光华路都快成为汽车厂一条街了。

因此,甭管是城内还是城外,人都不少。

但相比较而言,城外更方便一些。

“如果您还担心的话,那我们可以参考之前的交易来,分十次交易,每次一千一百斤,如何?”

陈国华又主动说道。

反正不管怎么样,他只需要把粮食收进空间戒指之后,便可以轻松逃跑了。

所以他完全无惧巡逻队。

袁永新闻言,当机立断地答应了下来。

不过,他也表示,需要三天的时间来准备。

对此,陈国华表示理解,那就定在四天后进行交易。

结束之后,陈国华就回到翠花胡同,上床睡了个回笼觉。

既然已经改了训练项目,加上白天还能申请一个小时的训练时间,陈国华就不打算继续晨跑了。

十月上旬的京城,气温已经开始凉了。

因此,还是别晨跑了。

今天是周一,陈国华不需要回工厂上班。

于是上午的时候,他便来到了中科院学习。

至于说北大那边,图书馆已经见不着他的身影了。

计算机室内,陈国华此刻正听着夏培肃跟闵乃大等人正在讨论104型计算机的研发工作。

他们需要把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升到每秒一万次或者以上。

毕竟现如今的103型计算机,也才每秒一千五百次,还是太慢了,不符合他们的最初要求。

坐在座位上的陈国华,看似认真听讲,其实已经神游天外了。

因为他在查阅脑海里生物硬盘的知识。

在计算机领域,内地是落后了别人整整十年的代差。

尽管现在已经研发出了以电子管为代表的103型计算机,并且正常研制每秒运算速度一万次的104型计算机。

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家外国已经研制出了每秒几十万次运算速度的全晶体管RCA501型计算机。

与此同时,主存储器的存贮量也从几千字节一下子提高到了十万字节以上。

如此一来,内地跟人家外国的代差,就更大了。

原时空,内地是在六四年八月份,才成功研制出441B型晶体管计算机,比外国足足晚了六年。

一步慢,步步慢。

“国华,你在想什么呢?怎么没认真听讲?”

突然,夏培肃的话,让陈国华回到了现实当中。

“哦,夏教授,我刚才在想一件事,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研发出了每秒一千五百次运算速度的计算机,为什么不能直接研发十万或者几十万次运算速度的计算机呢?”

听到他这么说,闵乃大、王传英、吴几康等人都摇头笑了出来。

夏培肃一张脸顿时黑了下来,只不过他还没呵斥陈国华呢,就被华罗庚抢先了。

“小陈,你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有些好高骛远了,我们很难实现啊.”

别说是十万几十万次的运算速度了,便是每秒一万次的运算速度,对他们来说,难度系数也是非常大的。

众所周知,电子管是被封闭在玻璃容器当中的阴极电子发射部分、控制栅极、加速栅极、阳极、阴险被焊接在管基上的玻璃管。

这东西的结构、物理原理、功耗效率、可靠性和寿命等等,都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然而,这里面就涉及到了技术!

内地的人才奇缺,这是摆在现实中的一大难题。

除了人才之外,还有就是物质条件、科研环境等等,都非常非常差劲。

“对啊,华院士说得对,小陈啊,你知道电子管有多昂贵么?”

闵乃大闻言,也是感慨万千地自问自答道。

“前段时间我刚去了金陵无线电厂,他们厂接了一个任务,研制一款落地式手印、电唱、录音三用机器.”

“这一款收音机所使用的电子管材料费用就超过了一百二十元人民币,这还仅仅只是电子管.”

听到对方提起这一款三用机,陈国华很快就在生物硬盘里面搜索到了。

这是一款熊猫牌150l型三用机,是由特级收音机、四速自动落片式电唱机和双速盘式磁带录音机组成的收录唱三用机。

也是为了迎接建国十周年大庆,由一机部十局下达的任务。

原时空是在五九年五月份研制成功,总共生产了两百台,售价是六百四十元,当时就装备在大会堂和驻外使馆。

“国华,你要认真听讲,华院士、闵组长他们说的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目前所遇到的难题。”

夏培肃苦口婆心地说道:

“而且你可能还不知道,国防科委组织那边给我们单位的拨款也仅仅只是十二万元人民币而已”

“很多材料、设备都是需要进口,我们也是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啊”

别以为十二万元就非常多了,要知道,这可是计算机。

电子管的计算机,那可是比一个大衣柜还要大的东西。

就像刚才闵乃大提及的电子管价格,仅仅只是一台收音机里面用到的电子管,花费就上百块钱了。

那么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设备呢?

所以,十二万的拨款,真的是非常非常少,只能省着来花。

“华院士,我记得您之前好像提及过晶体管对吧?那是一个半导体三极管,在十一年前的白头鹰就已经研制出了这样的晶体管,对么?”

突然,陈国华朝华罗庚问道。

此事还是后者在之前提及过的讯息,是一九四七年,贝尔电话实验室研制出来的第一个半导体三极管。

这玩意儿早就被报道了出来。

甚至在五六年的时候,人家IBM这家上市公司就已经在新闻上面披露了,不再设计使用电子管的机器,所有的计算机和打卡机都要实现晶体管化。

上市公司的计划,都必须要汇报给市场投资者,这些都可以在新闻上面找到。

关于计算机研发工作,远在港岛的华润公司等单位,都会收集相关资料。

何况,华罗庚等人,其实也不是一直都待在京城,他们也是会出国做学术访问的。

比如五三年的时候,华罗庚就前往北方国家,同时还前往熊鸭梨,出席了二战后首次世界数学家代表大会。

“对,我知道小陈你想说什么,但我们目前无法做到,没钱。”

华罗庚直接开口了,陈国华瞬间哑火。

后者其实也明白,并不仅仅只是没钱那么简单。

没有钱购买设备,没有足够多的人才参与到科研当中。

否则的话,夏培肃也不会对陈国华这样的人才,那么饥渴了。

毕竟不管怎么说,陈国华也只是一个刚上大一的新生罢了。

换做是二零二三年,本科生连成为教授的科研狗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大一新生了。

“好了,别胡思乱想了,我们继续吧。”

夏培肃开口,陈国华闻言,还想再挣扎一下,道:

“华院士,闵组长,夏教授,王教授,你们有没有想过,电子管那么贵,而且不管是物理原理还是功耗等,全都不如晶体管”

“尽管我们也都很清楚,我们没有钱,无法一步到位,直接研发晶体管计算机,但总要有个目标吧?”

PS:现在135票,今天加一更,你们还差265票,请尽快投月票,谢谢大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