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1979我的文艺时代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三十九章 采访(2 / 4)

作品:《1979我的文艺时代

陈冰清道:“一首诗能让一个读者记一辈子,这个诗人够牛了;一个读者对一首诗终生不忘,说明这首诗的魅力够大了。我们都认为《山木》和《十诫诗》就是这样的作品。”

“您别看我一路好像都在背诗,其实不是的。第一次读这两首诗的时候,我就已经全部记在脑子里了。之所以路上一直看,一直背,也只是为了体会诗中的韵味,想要将诗牢牢地印在脑海里。”

陈冰清的评价不可谓不高,聂鑫虽然还持有保留意见,但对姜玉楼更加好奇了。

他有时也会想象那个少年的模样,是面如冠玉,眼睛深邃,舞文弄墨的文人形象。

非是这样,他想不出什么样的少年能写出这样的情诗。

于是,他还想到另外一个问题,艺术需要精品,读者只承认精品,历史也只记录精品。

诗歌就是这样一种只记录精品的艺术。

苏东坡名气够大了,有学者研究他一生写过1700多篇政论文,4800多篇散文,但是要让读者举例,首先想到的还是那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唐诗三百首,一般人记不住全部作者,也记不住三百首诗。但这里面有一个人,而且只有一首诗,就是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谁人不知。

正是:

搜肠刮肚皱眉头,推敲捻须满地走,

天公劝你重抖擞,好诗只须要一首。

只是,姜玉楼会是那样的诗人吗?

直到聂鑫亲眼见到姜玉楼,他才猛然推翻了心中立起的封建文人印象。

少年看着年纪就不大,浓眉大眼的,第一印象不是那种华丽的辞藻所描述的,反而是一种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