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早安,午安,晚安(2 / 2)

作品:《道教神话:我乃世间最后一位真仙

当然,这是大唐的制度。

秦国为了避免学子选择去大唐求仕,往往会把州试放在春天,即春闱。

陈云以前的家庭可上不起私塾,更别说参加科举。

他估计是自己托黄三爷带回了不少金子,家里有钱了,这才培养三弟上私塾并考明经科。

这个科目比较考记忆力,年少时很占优势。

他为三弟感到高兴同时,又不由自主往前走了几步。

一两百个村民都围在院子里对着陈风指指点点。

“老陈好福气啊。”

“三郎高中明经科解试榜首,发达了。”

“还有他家女儿也嫁给西沟城富商之子为妻,真羡慕生了如此好儿女。”

“听说这一切全都源自他家大郎,我曾听到传闻,他家大郎在终南山拜入仙人门下,因此,咱们秦国上上下下,很是巴结老陈家,他家三郎能明经科取得榜首,二姑娘嫁给富商之子为妻,全都托了大郎的福。”

村民们嘈杂的八卦声此起彼伏。

闻言,陈云不由又朝里看了看,依稀发现有个和二妹长相很相似、如今却亭亭玉立的妇人正与一身穿锦衣的青年男子站一起,如果没认错,这个妇人便是二妹,而那青年男子则是妹婿。

他看的心中百感交集。

再仔细朝着大堂望去,两鬓有些灰白的父亲,戴着金银珠宝的母亲,以及母亲牵着的六七岁儿童,都让陈云心不由一颤。

甚至,他还看到了黄三爷站在里面恭贺。

不知不觉,陈云已经来到院落的门口。

他很想跨进去与父母相认,可是始终跨不出那一步。

忽然,有人注意到了他。

是村口的李大婶,她眨着眼睛道:“道长,我观你与老陈长得有三分相似,是他家亲戚吗?”

陈云想说自己便是陈家的大郎,只是话到嘴边却变成了别的,“哦,我乃云游道士,偶然途经此地,口中干涸,想讨一碗水喝。”

正说着,母亲似乎也注意到与李大婶说话的陈云了,毕竟道士和尚在这个世界身份地位很高,她赶紧牵着四弟快步走上前,屈身行了一礼道:“道长,今日我家有喜事设宴,你要进来一同用个午膳吗?”

父亲与黄三爷等人皆望来。

陈云看见黄三爷似乎认出了自己,连忙对着母亲摆摆手的同时,用神识传递了一道意识,示意对方不要点破,嘴里却说道:“不用,贫道只是有些口渴,想讨一碗水喝。”

母亲赶紧道:“好,道长在此稍候,我给你打水去。”

她转身进了屋子里面。

陈云站在院子门口等待,目光还在不断打量父亲、弟弟妹妹,心中情绪变得越来越汹涌。

没多久之后,母亲端着一碗清水出来了,笑吟吟道:“道长,请用水。”

“谢谢。”

陈云接过碗,放到嘴边缓缓品尝起家中井里打起的水,一股甘甜在味蕾绽放。

虽然只是一碗清水,可是他却喝得热泪盈眶。

母亲看他这般姿态,关心地问了一句,“道长,你没事吧?”

陈云赶紧一饮而尽,编了个理由道:“观得你阖家团圆,贫道亦想家了。”

“有空回去看看吧,兴许你爹娘亦很想念你。”母亲慈眉善目感叹道:“就如同我家大郎,我思念他好几年了,也不知道他如今怎样。”

听到这话,陈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一滴滴从眼眶滑落。

他把碗紧紧握在手里,“夫人,此碗能赠予贫道吗?”

“道长别哭。”母亲赶紧宽慰道:“这碗你想要便拿去,我再去里面给你寻些糕点,让你云游时垫垫饥。”

陈云却摆了摆手,“不用,赠水之恩,贫道铭记在心。”

说完,他小心翼翼将碗塞入怀中,转身便朝村外走去。

谁知,刚跑到村口,背后传来父亲的呼喊声,“道长!留步!道长!”

早已经流泪满面的陈云急忙擦了擦眼泪扭头望去,挤出一丝笑容,“先生还有何事吗?”

父亲把手中一个小布袋塞入他的手里,“里面有些糕点,你路上吃。”

陈云用力点了点头,“嗯,长者赐不敢辞,谢谢先生赠予糕点。”

“莫客气。”父亲一脸悲伤道:“我家大郎亦是道士,观道长容貌,好似与我那大郎年龄相若,真想再见见他。”

陈云喉咙动了好几下,始终没有说自己身份,只是强颜欢笑道:“你家大郎说不定已经回来过,只是尔等不曾知晓,贫道要去云游了,先生,我们就此告辞,若是以后再也见不到,望你与家中每一个人日日早安、午安、晚安。”

说完,他把父亲模样记牢在心头,转身便走。

陈云的父亲本来都要转身走了,可是看到阳光照射在这名青年道人背上,令他精神一下子恍惚不已,仿佛回到了目送儿子离开的那个清晨。

顿时间,他好像一下子老了好几岁,眼中泛着泪花,喃喃自语道:“大郎,爹爹错了。”

虽然他知道这番话,儿子可能永远听不到,但老陈还是愧疚至极,觉得此生都亏欠大郎。

陈云如今这等修为,自然听到了爹爹的喃喃自语声,他行走的脚步不由停顿了一下,然后,又一次坚定地向前迈开,如同四年多前的那个清晨一样,那么的毅然决然,仿佛没有了牵挂。

知晓爹爹、娘亲与弟弟妹妹过得很好,足矣。

陈云知道,当自己再次离开这片黄土的时候,今生今世兴许都不会与原生家庭有任何羁绊。

他很清楚,自己以后要面对的是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的世事变幻,与家里保持距离更好些,否则有仇家找上门来,对这个家庭会很不利。

正如恩师所说的那样,历朝历代来来去去,如同过江之鲫转眼即逝。

自己的尘缘至此断了,也能更好地面对寂寞,以求证长生而得永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