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96章:敢问官家,欲做守成之君还是盛世明主?(2 / 4)

作品:《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我们要用我们的言行影响朝廷,自即日起,希望大家多多举报揭发,凡是有百姓遭到兵吏欺压者,我们都将其公之于众,让天下人知晓武人掌权的恶果!”

“此外,在我们的据理力争下,苏良已是从七品,我们继续努力,去掉他的官身,不然他还会做出离经叛道之事,美其名曰为了朝廷,其实是为自己博名!”

“没问题!”众书生齐声道,各个斗志昂扬。

这群人完全被孙德高同化,已经有些走火入魔,丝毫不觉得自己的思想偏激,都认为自己是在做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

……

自枢密院布告出台后。

一时间。

检举揭发将领士兵者甚多。

有人反映禁军士兵强买强卖,有人反映禁军将领奸污良家女子,还有人反映一些士兵霸占良田、勒索财物等等。

这都在苏良的意料之中。

大宋武人地位低下,除了有历史原因,也是因大宋军伍里充斥着太多的市井游民和乡间无赖。

整体素质确实比较低。

一时间。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狄青身上。

这些事情。

皆是武人丑闻,皆在毁武人声誉。

依照大宋很多官员的习惯。

此等事件,能捂就捂,能大事化小就大事化小,越扩大,对负责的主官伤害越大。

很多官员都盯着狄青。

只要他徇私枉法,有遮掩丑事的行为,立即就会有官员疯狂弹劾他。

但是,他们的想法落空了。

狄青展现出了自己帅才之能。

先是上奏恳请大理寺、御史台、开封府协查,而后对所有触犯大宋法令的将士都进行严惩。

该惩便惩,该逐就逐,毫不留情。

并且,桩桩件件,皆有公示。

当然,对于那些污蔑将士者,也会进行应有的处罚。

这段时间。

汴京城的兵卒们都甚是紧张,走路都不敢抬起头。

很多文人再次高喊起了那一句: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

眨眼间。

武人的地位再次下落了一個档次。

不过,有心的官员发现,狄青的枢密使之位却是越来越稳了。

狄青虽是武人。

但毕竟跟了范仲淹数年。

再加上枢密副使曾公亮和梁适的倾力相帮,处理政事的能力相当出色。

不到半个月,枢密院便被他管理的井然有序。

赵祯与诸位相公都看在眼里,皆认为这个枢密使并没有选错。

至于开封禁军出现的问题,大家都心知肚明。

怪不得狄青,甚至怪不得将领们管下无方,只能怪大宋的兵卒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

十一月初五,大庆殿朝会。

距离狄青整肃开封府禁军问题已有二十日。

狄青在大殿上详细汇报了此事的进程与处理结果。

短短二十日。

枢密院便处理了三百多起涉及禁军士兵的案件。

看似收获颇丰。

其实此事一点都不让朝廷长脸。

就在赵祯准备作总结发言的时候,枢密院都承旨严志突然拱手道:“官家,臣有事要奏!”

严志乃是进士出身,虽在枢密院任职,但一直都瞧不上狄青。

甚至一些枢密院的会议还以病假缺席。

“讲!”赵祯道。

严志拱手道:“官家,短短二十日,开封府禁军便出现了三百多起将士违反法令之事,皇城脚下,兵卒尚且如此嚣张,可见各地州府的情况更加严重。”

“狄枢相采取重惩重罚之策且公之于众,看似雷厉风行,其实治标不治本,雷声大雨点小,甚是粗糙粗鲁,根本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臣以为,当下军伍之中,问题甚是严峻,武人根本不擅长处理此事,臣请求改换策略,从根本上解决此番军中之患!”

严志的言外之意是——

狄青这个枢密使不称职,应该另换文官知枢密院。

听到此话,有官员兴奋起来,感觉严志所寻角度清奇,为文官长脸了。

欧阳修撇着嘴,心中喃喃道:这不是吹毛求疵,硬找茬吗?

大宋禁军大多都是从有问题的百姓中挑选出来的,已经算是在瘸子里挑将军了。

若是在厢军队伍里严查,问题会更严重。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一时间。

十余名官员站了出来。

这一道道附议声。

都是恳请罢黜狄青枢密使之职的请求声。

在这些人眼里。

狄青入殿时先迈左脚都是错误的,是不配任枢密使的表现。

而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