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41章:诗赋之辩,大宋文宗欧阳修超神了!(2 / 2)

作品:《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我朝还如何能出现如李杜这般的大诗人,李杜难道不是官,难道不是靠着诗赋留名后世吗?难道杜工部那句‘致君尧舜上,但使风俗淳’说的不对吗?在贡举中废除诗赋,简直就是数典忘祖,我们百年之后,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至于朝廷所言的,令擅长诗赋者参加特科考试,能有几人可通过?我实在不能理解废除诗赋的决定,请三位官人给一个解释!”

“给一个解释!”

后面的书生士子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听到这個问题,苏良三人都是微微一笑。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当时君臣在垂拱殿已讨论过,欧阳修的回答令所有人都深深折服。

苏良与王安石都看向欧阳修。

旋即,欧阳修站起身来,走到众书生士子的面前。

“列位,废除诗赋,只留策论,乃是我欧阳修所提。老夫之所以这样提,缘由有二。”

“其一,诗赋不能治国,仅擅诗赋者难以成为治国良臣。以老夫举例,论诗赋,老夫不惧任何人,但论治国之才,老夫不如范相公,不如富相公,不如苏景明,不如王介甫。”

这时。

一名书生高声道:“欧阳学士,那……李太白和杜工部,就是靠着诗赋拜谒朝中官员才走上仕途的,这不是恰好能证明诗赋可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能为官吗?”

欧阳修笑着摇了摇头。

“李太白生于商贾之家,当时无资格参加科举,故而靠诗赋投石问路,博得名声,堪堪谋取了一个闲职;杜工部乃是因当时的‘野无遗贤’,屡考不中,最后凭诗赋被官员举荐,谋得一个左拾遗!”

“但是,我朝科举兴盛,商贾子弟亦能参加科举,更不会出现野无遗贤的悲剧,根本不需要拿诗赋寻仕途前程!”

“另外,正如老夫刚才所言,诗赋不能治国,杜工部生平写了一千多首诗,至少一半为忧国忧民之作,他能让衰落的唐朝恢复到盛唐之风吗?并没有!”

“今日,我欧阳修在此说句狂妄不敬的话语,李太白与杜工部在诗赋之道上有经天纬地之才,然却非治国良才,二人做官,可谓做得是一塌糊涂!”

此话说得下面一众读书人都低下了脑袋。

诗赋对兴国安邦、打造盛世,确实是作用寥寥。

这时。

又有一名书生反驳道:“欧阳学士,你就是因诗赋而仕途通达的最大获利者。现在你功成名就,反而看不起诗赋了。依照你这种想法,诗赋就应该越来越衰落,彻底成为勾栏瓦肆的应景唱和之作吗?孔圣人可不是这样说的。当下,我们应振兴诗赋。诗赋若衰落,将是所有文人的悲哀,而你,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此话有点狠。

直接将欧阳修定义为了历史的罪人。

欧阳修依然面带微笑,缓了缓后,道:“诸位,恰恰相反,我比任何人都更希望诗赋之道兴盛,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个理由。”

“诗赋能记录一名撰写诗赋者的生活,能表现他不同时间段的喜怒哀乐,能展现友情、亲情、夫妻之情……”

“对一名读书人而言,若身死之后,能有几首诗赋留世,引得后人背诵,那将是其最大的骄傲,比封王拜相更令人向往!”

“老夫主张将诗赋从贡举考试中废除,实乃是想让诗赋能更加繁荣地发展!”

“诸位,近些年,难道你们没有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将诗赋当作入仕或扬名的工具,老夫一年来收到的拜谒之诗,便有上千首。我对这些诗的评价是:未发于心,徒耗笔墨。”

“一些人写诗作赋,皆为名利,不是表现自己品行高洁,便是凸现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老夫不喜欢这些自夸之语,更不愿让诗赋之风变得如此功利……”

“老夫希望我们的诗赋能够百花齐放,希望能够涌现出如李杜那般的大诗人,将诗赋当作谋求仕途的手段,只会毁了诗赋!”

“在老夫心中,诗赋乃形而上者,超乎道,超乎科举,超乎策论,其虽于治国无用,但于我们自身有大裨益也。”

……

欧阳修讲完后,眼眶已经湿润。

不爱诗赋、不懂诗赋者根本难以理解这种感受。

“说得好!”

有书生忍不住高声道。

人群中。

数名嗜诗赋如命的读书人,眼泪汪汪。

欧阳修的解释,让他们瞬间清醒,一下子通晓了诗赋的真正价值。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