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91章:耶律洪基挂职御史台,苏景明又多了一个崇拜者!(2 / 2)

作品:《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苏良微微一笑。

“耶律皇子,无需客气,从今日起,咱们便是自家人了,你便坐在那个位置吧!”

“苏御史,在这里,没有辽国皇子耶律洪基,只有监察御史里行洪基,你唤我涅邻即可。有什么差事,你尽管使唤我!”耶律洪基甚是客气。

“好,没问题。”苏良应和道。

……

片刻后。

进奏院的吏员送来了两份邸报。

台谏官的日常任务便是需要将邸报内容在御宝印纸上进行批注,若有质疑的地方,还可以写“谏草”。

此乃台谏官的日课,涉及考绩,有时官家也会亲自检查,以了解台谏官们的想法。

苏良递给耶律洪基一份,道:“台谏官的事务还是非常枯燥的,你看着写,有什么不懂的,随时问我。”

“嗯嗯。”耶律洪基面带兴奋。

他对台谏的这类日课,也算熟悉。

在辽国,他也是得到儒臣萧惟信、姚景行、耶律良等人的真传。

自认文字功力即使放在大宋朝堂,也绝对拿得出手。

他欲向苏良证明自己的价值,当即拿起毛笔便认真写起了批注语。

半个时辰后。

耶律洪基突然听到鼾声。

他回头一看,苏良竟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他的脸上露出一抹笑容,心中喃喃道:哼,想故意向我造成大宋官员怠惰的假象,我怎会信!

耶律洪基不知道的是——

苏良每日上午都要小憩片刻,有时甚至小憩到午时。

苏良睡了半个时辰后,才缓缓醒来。

他先是倒了一杯茶,然后向耶律洪基笑着说道:“昨晚小女儿太闹,睡得晚了一些。”

耶律洪基寒暄道:“理解理解,苏御史辛苦了。”

耶律洪基对苏良的话语是一个字都不相信。

大宋官员因公废私之名,早就传到了辽境。

他更是听说,包拯、唐介等官员经常都是通宵达旦。

而苏良作为大宋士大夫官员中的佼佼者,定然也是这样。

苏良的此番言语,不过是做给自己看罢了。

片刻后,苏良又睡了一会。

耶律洪基更加笃定了自己的猜想,若苏良日日这样睡,根本无法完成日课,更别提还要写奏疏了。

耶律洪基看向眼前的邸报,更加认真地撰写批注语。

……

临近午时。

苏良一脸笑容地来到耶律洪基的面前。

“涅邻,可还适应?有什么不懂的可直接问我,台谏官的公事较为琐碎,需要足够的耐心。”

耶律洪基拿出自己的御宝印纸。

“苏御史,麻烦您看一看我写的批注,若有不当之处,您尽可指出。”耶律洪基甚是客气。

“写得挺快嘛!全都批注完了?”

“没有,没有,只是批注了一半。”耶律洪基回答道。

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以自己的批注内容,惊掉苏良的下巴了。

宋人向来以文化人自居,认为夏辽皆是蛮夷。

今日,耶律洪基就要为辽国正名,让这位大宋最有名望的台谏官,看到他的优秀。

苏良接过耶律洪基的御宝印纸,认真地看了起来。

不多时。

苏良便皱起眉头,沉默了数息后,道:“还行,还行。至于不当之处,我……我还真没法提,不如,你看一看本官的批注语吧!”

耶律洪基的心中有些不屑。

心中喃喃道:你整个上午的清醒时间都不超过一个时辰,能写几条批注?

他接过苏良递过来的御宝印纸,认真一看,整个人都傻眼了。

字迹娟秀工整,内容丰富详实。

有注语指出了问题,有注语给出了建议,并且多处都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想法。

更让耶律洪基感到绝望的是,苏良的效率太高了。

这份邸报乃是今早的新邸报,里面的信息足足有上百条。

耶律洪基在全力以赴,认真批改的情况下,至少要忙到黄昏。

但是苏良,不到一个上午,还在睡了两场觉的情况下,就全部完成了。

至于内容,更是没得说。

耶律洪基望向自己的御宝印章,双方一比较,简直是云泥之别。

他的内心深处不由得涌出一抹绝望。

这种差距,令他望尘莫及。

此时他也明白了,为何苏良称没法提意见。

若是真心地提意见,能让他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苏良已给他留够了面子。

……

午后。

耶律洪基厚着脸皮向苏良问询起邸报上的一些内容,涉及农事、工事、地方杂事等等。

苏良寥寥数语,便让他受益匪浅。

在这些事情上,苏良并未过多隐瞒。

因为辽国若准备以文治国,绝对会越治越弱。

他们的底子浅。

大多官员根本无法文治,若一味学习大宋,只会使得北方的女真族更加快速地崛起。

一国有一国之法则,大宋当下的政事体系,辽学则死。

“景明兄,你实为大宋朝堂之遗珠,以兄之才,完全可入两府。若在我朝,当破例擢升为相。做个台谏官,实在屈才了!”

耶律洪基的夸人水准,在大宋官员中还是排得上号的。

苏良微微一笑。

“涅邻,你太抬举我了,先不说中书的文相、范相公、张相公等远胜于我,台谏的唐中丞、欧阳学士,开封府的包学士比我强,就连比我年龄小的王介甫、司马君皆都不弱于我……”

苏良一口气列出一个长长的人物名单。

耶律洪基听得一愣一愣的。

这些人的事迹,他或多或少都听过,皆是贤臣干吏。

他不由得思索起辽国朝堂的贤臣,除了几个儒臣,没有一个能拿上台面的。

他又想起那个因攻西夏失败而日日买醉宣淫的父亲,不由得直直摇头。

与大宋这位满是百姓赞誉的官家相比,更是差远了。

“唉,我若生在大宋,若为大宋官家之子,该有多好!”耶律洪基心情郁闷地感概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