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3章:景明,此策若成,你足以配享太庙!(2 / 2)

作品:《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听到这话,苏良认可地点了点头,心中喃喃道:或许,呈递考成法的契机来了。

三日后。

在唐介与包拯的联合纠察下。

查出了上百名涉嫌阻碍百姓敲响登闻鼓的吏员和百姓。

阻拦百姓敲响登闻鼓告状,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息买卖市场。

大宋允许百姓越诉。

这导致一些登闻鼓院的吏员和周边居住的一些百姓,专门以此谋生。

他们狼狈为奸。

发现有告状的百姓,先将其拦下,设法看到诉状,然后告知被告之官员,使其出钱免灾。

甚至有些人直接将告状之人拦下。

只需告知那位被状告的官员,便能拿到奖赏。

底层百姓,极易被哄骗。

他们即使来到汴京城,也不知找谁有用,更不知能找到谁。

……

三月十五日。

左司谏何郯将案件卷宗经由驿兵呈递到了赵祯的面前。

经查,四名老者所言,句句为实。

许重山为个人仕途,好大喜功。为兴修无用之水渠,毁坏了二百多户百姓的庐舍坟墓。

诬陷当地商人贩卖私盐,草菅人命,统统属实。

此外。

以资政殿学士知扬州的韩琦,现任福建路转运使的大胡子蔡襄,也各自纠察出三项相同的案例。

两浙乃产盐贩盐之地,此等事件自然多发。

赵祯看到这些案宗后,气得一整天都未曾吃饭。

这些贪官酷吏,死罪难逃。许重山之子许同也必然会被取消功名。

而这一晚,苏良也是至三更才入眠。

他将心中所思的考成法写成了一篇千字文章,并命名为:官员考成策。

……

翌日一大早。

苏良并未将此策呈递禁中,而是先去谏院寻了欧阳修,他想让欧阳修看一看,此策是否可行。

欧阳修仔细一看,愣了许久后,一脸崇拜地望向苏良。

“景明,伱……你……是要……将我大宋的士大夫官员都培养成包希仁或王介甫吗?”

苏良不由得笑了。

一代文宗说话确实有趣,这个比喻非常形象。

官员考成策的精髓,便是立限考事,以事责人,即在有限的时间内考察官员政绩。

具体做法就是:命地方官员将每月应做之事皆记于三本账册之上,一本自留,一本留中书,一本留台谏。

朝廷考察官员的规制由年考变成了月月考。

当月未完成任务者。

按照事件大小,缓急程度,皆会受到降级或罢黜的处分。

此法可使得层层监察,减少欺上瞒下,不重实效,伪报虚报,以及令朝廷政令化为一纸空文的情况出现。

真正针对的,便是当下有实职差遣的地方官员。

此外,这种“月考制”也可将那些无能无才、滥竽充数的人揭露出来。

依照目前苏良设定的考核难度,若严格实施,未来半年至少有一成的官员会被罢黜。

早先,范富新政的“明黜陟抑侥幸”是减少吃朝廷这口大锅饭的官员,而苏良此策,则是使得无政事才能的官员,吃不了这口大锅饭。

此策一旦施行,那接下来最忙碌的恐怕就是大宋的士大夫官员了。

欧阳修笑着道:“景明,此策若成,你足以配享太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