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干脆建一个房子好了(1 / 5)

作品:《1990:从鲍家街开始

听徐风说要看剧本,周彦走到文件柜面前,从里面取出三个文件盒,抱给徐风。

徐风接过盒子,感觉手里一沉,她惊讶道,“这么重?”

其实也没有特别重,只不过相较于剧本,这个重量有点令徐风出乎意料。

按理说,剧本不就一小沓么,而且自周彦说要新想法到现在,也才过去一两个月时间而已,能把大概的剧本给弄出来就算不错了。

周彦笑着说道,“这三个盒子,一个是剧本,一个是故事板,还有一个是曲谱,上面都有标注的。”

徐风在文件盒外面看了看,然后把装了曲谱的那个盒子放在了一边,“这个就不看了,我也看不懂,等回头你录出来我听听吧。”

说完,她打开装剧本的那个文件盒,取出里面的剧本,认真看了起来。

之前周彦就跟她说过,新电影会跟音乐有关,所以看到剧本开头是一场音乐会,她丝毫没有感到惊讶。

剧本的种类很多种,大体能分为文学剧本跟拍摄剧本,而徐风手里拿的这个就是文学剧本。

文学剧本跟拍摄剧本,区别就是拍摄剧本并不着重于文字描述,更多的是分镜、运镜等拍摄层面的体现。

因为周彦会另外做一份非常详细的故事板,因此他的剧本都是文学剧本,而文学剧本有个优点,那就是读起来很顺畅,类似于读话剧。

徐风读起来,也感觉就像是在读。

林艾是个非常知名的音乐家,因为母亲去世回老家奔丧,在老家,他遇到了以前的同学冯宁。

冯宁拿出了他们曾经的老师周学文的日记,然后故事就跟着周学文的视角切换到了五十年前。

周学文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但是他的才华并没有得到重用,最终到了乡下的一所学校担任学监。

这个学校跟普通的学校不同,这里只有各种有问题的男孩子。

与其说这里是个学校,倒不说是个监狱,剧本中对学校的描述也是幽晦、阴森,墙很高,窗户很少,阳光是这里的稀客,压抑、冷酷才是这里的主旋律。

而真正的高墙,其实还在教职人员跟学生的心中,在这里,有严格的探访时间,家长只能在固定的时间段见到孩子。

这里讲究行动一反应原则,如果有人触犯了纪律,全校师生就会即刻集合,肇事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如果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关禁闭六小时,轮流进行,取销所有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肇事者被找到。

如此模式,跟监狱非常相似。

这种情况下,这里的孩子自然也就不可能正常,周学文来到学校之后,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但发现非常困难。

没有任何一个老师支持他的做法,也没有任何一个学生愿意配合,学生们像敌视其他老师一样敌视他,挑战他。

而一切的改变,要从周学文想要组建合唱团开始。

……

徐风刚拿到剧本的时候,周彦给她泡了杯茶,但一直等到茶凉了,茶叶也泡坏了,她都没有端起来喝一口。

她忽然理解,为什么周彦看不上之前她说的两个剧本了,周彦的这个剧本确实非常好,而且特别适合周彦。

虽然还没听到剧本里面提到的那些曲子,但是徐风已经能够想象到合唱团唱这些歌曲时的画面。

主要是徐风对周彦的音乐才华近乎盲目的信任,她知道,周彦写的这些音乐,肯定不会让她失望。

徐风也特别喜欢这个剧本,之前她不想让陈恺歌拍《风月》,就是因为她觉得《风月》里面的人物难以捕捉到人性闪光点。

而《放牛班的春天》却恰恰相反,这个剧本里面的很多人物都闪耀着光芒,特别是主角周学文,简直是教师的典范。

孩子们虽然以前很调皮,但是经过周学文的感化,他们被挖掘出来的不仅仅是音乐才能,也还有他们内心的善良。

即便周学文后来被校长解雇了,但是结局却很圆满,林艾离开了学校,并且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而校长则被人揭发虐待学生最后不得不离开。

这让徐风感觉特别好,温馨且治愈。

特别是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周学文被解雇,独自一人离开学校,心里想着学生们能够违背命令出来送他,但是没有一个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