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落难情缘 / 章节正文阅读

第370章 戏游江南(2)(2 / 4)

作品:《落难情缘

因为它贯穿着一种禅的根本精神——唤醒自我,尊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刚刚降临人世,便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这虽然是一则神话传说,但也反映了佛教对“我”的重视。

当然,这个我,是真正的我。

所谓真我,就是每个人的主人公——灵明的自性。

这个主人公永不昏昧,惺惺寂寂,了了常知,不会被任何声音所欺骗。

也就是说,浑浑噩噩的肉体,随时变迁的心绪,自私自利、一切从自己出发的习性,绝对不是真我。

所以,瑞岩禅师提醒世人:“主人公,清醒着,日后莫受欺骗!”

布袋和尚来到瑞岩寺,果然看到师彦禅师呆坐在一块卧牛石上。

“如何是佛?”布袋和尚突然发问。

瑞岩不慌不忙回答说:“石牛。”

什么,石头雕刻的牛,竟然是佛?佛,能是石牛?

布袋和尚却会心一笑,换个角度问道:“如何是法?”

瑞岩禅师说:“石牛生的儿子。”

石牛,居然能生出儿子来!石牛的儿子,还是石牛吗?所以,布袋继续勘验他:“这样的话,就不相同了。”

瑞岩说:“混合不得。”

布袋追问:“为什么混合不得?”

瑞岩灵巧转身:“无同可同,混合什么?”

是啊,佛与法,不一也不异,不二亦不别,既不能故意混淆,也不能强行割裂。

布袋和尚与瑞岩师彦禅师心有灵犀,惺惺相惜,互相把臂大笑。

原来,瑞岩师彦是著名的岩头全奯的大弟子。

岩头全活,在中国禅宗史上是一位色彩斑斓的人物。

他十分尊重洞山良价,数次上洞山,向良价老人请教禅法,但他并不赞同洞山;他是德山的弟子,继承了德山的法脉,却不肯定德山宣鉴;他从未见过临济,却深受其影响,行为作风很有临济宗风……

可以说,在岩头禅师身上,体现了禅者独有的“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的风采。

“可惜,我的师父已经圆寂了,不然的话,您就能见识到他的禅风了。”瑞岩师彦对布袋和尚说。

布袋一笑,道:“万里一条铁,见其子,知其父。”

瑞岩师彦却大摇其头:“我,不及师父万一。不过,雪峰义存师叔,就是在我师父的提携、点化下‘鳌山成道’的,你可以去福州参访他。”

布袋当然早就知道,闽南福州有一座雪峰山,二十多年前在禅林之中孤峰突起,傲视天下群雄!

布袋曾经交往过的翠岩令参,就是雪峰义存的弟子,而且,还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弟子。

像他这样的人,雪峰山上常年驻有一千五百人之多!由此可见,雪峰义存的禅风,将是怎样的峻拔!

雪峰义存,是禅宗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宗师。

为了悟道,他三上投子、九到洞山。一次,他在斋堂淘米时,洞山良价大师问他:“你是淘去米呢,还是淘去沙?”

雪峰义存知道,老人是在借机说禅。

禅僧行住坐卧,念念不离修行,妄想杂念宛若米中之沙,只有将它去除干净,心中清净,智慧才能彰显。

但是,刻意求清净,清净也就成了妄念。

所以,义存回答:“米和沙一齐除掉!”

洞山问:“那么,大众吃什么?”

雪峰义存二话不说,居然将米盆来了个鲤鱼大翻身,掀了个底朝天——雪峰之禅,就是这样凛冽!

就这样,雪峰义存在全国各地云游、历练了三十年:苍茫原野之上,峥嵘山峰之巅,大道漫漫无尽头,山径曲折且蜿蜒,雪峰义存在大江南北的禅宗丛林之间来回奔波,将自己的足迹印遍了吴、楚、梁、宋、燕、赵、秦、晋。

他身体与自然相亲,道心与天地相通,饱览山川秀色,沐浴日月精华,吸收草木灵气,畅饮江河碧波。

因其集天下精华之大成,所以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成为那个时代数一数二的大宗师。

禅林之中有“南有雪峰,北有赵州(从谂)”的美誉。

布袋和尚很想见识、见识雪峰遗存的禅法,便向岭中走去。

他沿着东海岸的驿道来到福州之后,并没有直接上闽侯县的雪峰山,而是在福州城里暂时住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