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李元昊绷不住了(3 / 3)

作品:《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目前为止,唯一有这样便利,不需要通过朝廷商议就能够做主的人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今的政制院同知范仲淹。

所以面对李元昊希望沟通的意思,他直接回绝,继续屯兵在西市,并且还与其它几路转运使沟通。

陕西路经略使是个临时职务,范仲淹回来之后就已无人担任,五路转运使平级。

赵骏以为这次辽夏又要来袭,本来是打算让庞籍去的,不过现在看形势好像打不起来了,就暂时先观望一下,因此杨偕的上级就是朝廷。

但没过多久杨偕就不用纠结了,政制院的命令很快就下达了过来,跟他现在选择的一样,不理会李元昊,继续对峙。

等到了九月下旬,眼看杨偕那边没有丝毫动静,大宋朝廷那边也没有主动下旨过来申饬,俨然一副继续打到底的模样,李元昊顿时急躁了起来。

大宋国力强盛,可以一直保持军事对峙下去。

他可不行。

哪怕这几年稍微富裕了点,可十万大军人吃马嚼,青壮不回去放牧,长此以往,国力必然衰败。

因而李元昊就只能听从张元的意思,马上又派使者前往辽国求助。

可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何况火器营的威力已经展现了出来,辽国那边只要不蠢就不可能下场,最多最多就是帮忙调停一下。

所以此时李元昊也颇有点骑虎难下。

主要还是摸不清楚大宋朝廷的态度。

说打吧。

对方似乎也没有调集大军屯兵边境。

说不打吧。

可又没有退兵的意思。

也不和他沟通。

这让李元昊惴惴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得已,他只能继续派人去和杨偕沟通,措辞一次比一次卑微。

从最开始只是说是个误会,希望大宋不要放在心上。

到如今甚至隐隐有低三下气道歉的意思。

可惜杨偕始终秉承着不理睬,不拒绝,不答应,不交流,不见面的态度,丝毫不给李元昊面子。

现在攻守易形了。

以前大宋必须笼络西夏,以制衡辽国。

所以早期宋真宗和赵祯都必须对西夏和颜悦色,怕他们与辽国勾结。

如今大宋上下发现,别说你一个小小的西夏,就算是辽国,也得在我大宋军神范仲淹面前乖乖割地赔款,不敢称雄。

再加上报纸和邸报的宣传,自澶州之战开始,大宋掉落的自信心一步一步又被拾取起来。

不管是百姓还是官员,都信心大增,战意高昂。

经过几年休养生息,很多人认为如今的大宋早就已经强势到能轻松对付西夏和辽国,开战灭辽和灭西夏的声音喧嚣尘上。

要不是赵骏这两年是打算等把军队彻底改革,让军队战斗力大幅度提升之后再发动灭夏和灭辽战争,恐怕他很有可能顺应民意,开启大战了。

因此西北军面对西夏的时候,态度颇为趾高气昂,杨偕也完全没有把李元昊放在眼里,继续按照朝廷的旨意,把李元昊就这么晾着。

这种情况直到两个月后,庆历四年十二月,在又一次军事会议结束之后,李元昊不得不开始思忖正式向赵祯上表致歉的方案。

因为在这次军事会议上,房当、费听等各部将领纷纷向他诉苦。

这些将领说是手下将军,实际上都是各个部落的酋长,比如房当丘斛是党项房当部落的首领,费听沽细是费听部落的首领。

李元昊所谓的大军其实就是以他党项嵬名部落为首,带领其余各个党项氏族部落烧杀抢掠的军事行动。

如果打仗顺利的话,这些部落自然言听计从,听从李元昊的领导。

若是不顺利的话,那自然各有异心。

所以这次诉苦说是诉苦,实际上还是向他施压。

毕竟党项部落的首领在已经与大宋几番战败之后,就已经不愿意再和大宋交战。

这次出来也是以为仅仅与青塘作战而已。

现在大宋牵扯进来,加上长时间对峙,只会造成严重内耗,他们跟大宋的国力可耗不起,各个部落的牛羊还得售卖给大宋呢。

一旦大宋发怒断绝互市,今年各部落就得喝西北风去了。因此每个人都希望停战,不愿意再打下去。

李元昊本就骑虎难下,现在成这样那自然也快绷不住了,只能放弃主动权,直接派人向杨偕表达了希望能与赵祯沟通的意见。

并且表示希望能与大宋朝廷诚心交流沟通。

去外地有点事,坐了6个多小时的车,更新晚了,我今晚多码点,希望明天早点办完事早点回去,难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