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建立宋日贸易路线(3 / 3)

作品:《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霉帝可以在中东偷石油,那是人家实力到位。

宋朝别看与日本离得不远,问题是当时的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呼啸,连蒙古几次想入侵日本,都被飓风吹得人仰马翻,想完美安全地通过海峡到达对岸还是不容易。

如果大宋想强制占领的话,要付出的成本非常大,而且辽国始终是个隐患。

日本国内也可能会掀起对抗,为了争抢他们本土的银矿,说不准日本天皇会号召全国出兵,那个时候陷入永无止境的斗争,从成本和开采上,都不划算。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宋朝以私人商贩贸易的名义出冶炼锻造技术,以及一定价格购买矿石的股份。

日本天皇得了好处,允许宋朝商人跟他们合作一起开采,甚至大部分银矿收益都可以留在日本国内,宋朝只需要保证一条贸易路线,能够把商品运输到石见国,换他们的银两就行。

这样就属于民间正常贸易,辽国那边也不会察觉,日本也不会有太多的抵抗情绪。

“我明白了。”

宋彩听到赵骏的话,认真说道:“明年年初,我就会带上大量的货物再次启程前往日本,到时候就按照知院说的办。”

“你们现在去日本是走什么路线?”

赵骏问。

“走的南路。”

“南路可不平静啊。”

“那也没办法。”

当时日本来唐的路线有三条:北路是经朝鲜半岛西渡黄海,至登州上岸,再由青、济、汴州达于洛阳、长安。

南路是由日本直接跨海西行,至长江口岸及苏北沿海一带登陆,入扬州、楚州,通过邗沟和通济渠继续行船,经汴州、洛阳西达长安。

还有一条南岛路,是从日本横越东海,南下明州(今宁波)及浙江沿海登陆,溯钱塘江或浙东运河经越州(今绍兴)至杭州,由此经江南运河至扬州,再循邗沟、通济渠西去长安。

南岛路和南路两条线路都要经过大运河,而唐中期后,日本人来中国都是走南岛路或南路,沿大运河进入中国内地和京城。

只是这毕竟是跨海横渡,中间没有任何补给站,一旦遇到台风就非常危险。

所以据统计,从唐初到唐末,日本二百多年派的十九次遣唐使,能平安往返的几乎没有,前后沉船次数达到十二次,死难的使者数以千计。

连著名的阿倍仲麻吕都在一次归国途中遭遇海难,全船一百七十余人,只有他幸运的活下来,导致李白以为好朋友死了,作《哭晁卿衡》一诗纪念,可见当时日本与中国的渡海有多危险。

“为什么不走耽罗(济州岛)呢?”

赵骏又问。

“耽罗现在是高丽的属臣,他们与日本之间素来不合,自然不愿意让日本人靠近。”

宋彩回答道:“不过我们宋人倒是还好,耽罗星主也不敢得罪大宋。”

“嗯。”

赵骏沉吟之后,说道:“此次你去江浙,准备好船只,雇佣大量工匠,我允许你购置一批武器装备,包括战甲,招募一批青壮前往日本,这次我只给你两个任务。”

“请知院明示。”

宋彩忙道。

“第一,前往耽罗建立据点,招募一批人手常驻于此,建成码头、船坞。”

赵骏说道:“第二,去对马岛建立据点,跟耽罗岛一样,同样要有码头和船坞,你可以雇佣当地人帮你干活,对外就宣称是宋朝商人为了与高丽和日本通商,前来友好协作。你可以给耽罗星主还有对马岛当地权贵送一些礼物,与他们好好聊,争取买下一片土地。”

宋彩挠挠头道:“这有什么用?其实大宋与日本之间并不远,虽然危险了一些,但那是因为日本的船只不太行,我大宋的船只比日本船强得太多,除了遇到特别情况以外,大部分风雨并不能对我大宋船只造成什么威胁。”

事实上就是这样,古代日本遣唐使到唐朝来那么危险,还真就是日本船只技术不行。唐宋明时期的中国船只质量绝对是世界第一,去哪里都没什么问题,不然也不会有海上丝绸之路。

之所以这段时期没跟日本有什么贸易往来,完全就是直到明朝中后期,日本发现石见银矿和佐渡金山之前,唐宋明时期的中国统治阶级对日本一个贫瘠的小岛国不感兴趣而已。否则的话,如果早点发现这两个好地方,中日之间贸易也不会到晚明才开始。

但现在不行。

赵骏笑道:“那是因为你低估了以后的贸易量,大宋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希望与高丽日本建立起良好的商贸关系,在耽罗和对马岛通商口岸,只会对三方之间有好处,没有坏处。”

说完之后,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粟健道:“这也是为了让日本发展得更好,毕竟现在的日本,国力并不算强大,如果能够与大宋长久贸易的话,想必对于日本来说,也能改变如今积贫积弱的局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