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隋国篇:挥动翅膀的枢纽国(2 / 5)

作品:《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至于一般贫穷的,地方官员是负责帮忙找工作的,只要有手有脚,随便出去站大岗,一天几十块是能赚的。

所以说,大明境内,真正的贫困人口是没有的,说是饿死的几乎没有了。

那么从事这些行当的,不是因为穷,单纯因为愿意,单纯因为懒。

在景泰六十年,民间有文章说,这是一个笑贫不笑昌的年代。

皇帝还亲自下场,要求整饬民风,恢复古朴民风等等政策,可民间把这话当放屁。

眼里都是钱,谁看道德不道德啊。

伊国的娱乐业,却经久不衰。

最大的娱乐城,建在恰赫巴哈尔,一个弧形的海湾里,充满艺术感的高楼大厦里,却从事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在伊国,各国高官正要都有可能碰上。

各国的蛀虫,都喜欢跑这来消费。

结果就是,促成了伊国这颗沙漠明珠。

伊国都城只有一个,在里海边上,托尔卡曼港,改名为尹都。

这也是伊国一定要得到魏国那块领土的原因,北面国都没有纵深,如今得到了这块土地,国都算是安稳了。

这里也是难得的伊国绿洲,也是伊国很少的种植基地,伊国的粮食基本产出自这里。

伊王对两个大侄子十分大方,拿出伊国最好的东西,款待两个大侄子。

伊王很希望得到乌拉尔河的注水。

对于里海是否会消失,他并不在乎。

像咸海,得到中华江注水后,水体明显变大,在原有基础上水体扩大了一倍。

但在景泰五十七年,魏国将中华江改道,流入农田里,导致咸海水体在扩大之后,又恢复原态。

但锡尔河并没流入土库曼,而是河道往北,注入哈萨克大草原上。

导致大草原成为一片沼泽地。

这项工程差点没坑死魏国。

魏王杀了提出这项工程的工程师,杀了不少人,不得不将锡尔河改回原道,费钱费力费工。

其实魏国一点都不缺水。

但魏国想要把草原变成耕地,这项庞大的工程,灌溉肯定是需要大量淡水资源的。

而咸海是由锡尔河和阿姆河冲积而成。

阿姆河因为中华江改道,水量已经减少很多了,现在咸海主要由锡尔河注水。

中华江连接锡尔河,主要是为了灌溉费尔干纳盆地。

中华江连通锡尔河、阿姆河、伊犁河,成为中亚三大河的主要水来源。

景泰六十二年,魏国再次动工,让锡尔河流入草原,灌溉草原。

现在,伊国拿到了土库曼西半边疆土,已经能够用上阿姆河的水了,可阿姆河在中华江截留之后,水体减少很明显。

维系沿岸百姓用水,已经是极限了。

很难再进一步向西延伸。

问题是,这块全是沙漠,就算改道阿姆河,不让阿姆河汇入咸海,也无法通过这片沙漠。

如果能延长阿姆河,伊国国都尹都的用水问题也就解决了。

至于咸海会不会消失,这不在伊国的考虑范围。

咸海是魏国的内陆湖,人家全占着。

这次换土结束后,阿姆河北岸,全是魏国,咸海北面,全是魏国疆土。

魏国土地面积超过五百万!

就是土地贫瘠,全是放牧地,如果魏国的换土计划成功,魏国可不止是中亚霸主,而是全球霸主国之一了。

伊国不敢想什么霸主,他就想得到阿姆河的注水。

魏国境内这几大水系,额尔齐斯河、鄂毕河、阿姆河、锡尔河、乌拉尔河。

阿姆河、锡尔河汇入咸海。

乌拉尔河汇入里海。

鄂毕河和额尔齐斯河进入北冰洋。

全是大河,而且全部属于魏国。

如果阿姆河不流入咸海,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和乌拉尔河往南流,那么中亚的干旱问题也就缓解了。

伊王知道自己分量低,他一个搞娱乐的,就是一个戏子,谁会在意一个戏子的想法呢。

这件事必须得请示老爹。

他老爹之所以好使,因为阿姆河、锡尔河、额尔齐斯河,源头在大明境内,鄂毕河是两国共有,

乌拉尔河,则是商魏共有。

只要搞定老爹,大明就能拍板。

所以伊王对两个侄子极尽的好。

朱佑榷嘴巴紧,就是不吐口。

伊国是真惨啊,伊王种了二十多年树,却还是无法阻止土地沙化,这块土地被破坏得太严重了,根源还是缺水严重。

必须要有充足的水源,才能彻底解决伊国严重干旱问题。

好在朱见滁是慢性子,做事慢悠悠的,他能忍,也能等。

朱佑槿更聪明,他还想巴结魏王叔呢,怎么会一个穷国而向霸主国开口呢,人情这东西得省着点用。

朱见滁毕竟当了这么多年皇帝了。

早就看出这俩混小子敷衍态度,只能心里幽幽一叹。

他从小接受的是系统的帝王教育,读得是圣贤书,如今靠娱乐存活于世,多少有些逼良为唱的意思。

他很想堂堂正正的活着,可现实不给他机会呀。

只能化悲痛为力量,继续种树。

魏国用水挟制诸国,朱见滁何尝不知道,可一个沙漠国,没有战争的能力,一旦战争,他辛辛苦苦三十来年种的树就毁了。

不想战争,就得谈判。

朱见滁都想好了,未来中亚战争中,伊国绝对中立,做中立调停国,毕竟一个做娱乐的,有什么资格参战呢?

有时候他都自嘲自己,堂堂皇子,活成了一个戏子,有何颜面见列祖列宗?

朱佑榷兄弟在伊国停留几天后,便启程去隋国。

伊国和隋国,两国也没有铁路勾连。

两国铁路最近的地方,仅仅三公里,愣是没修通。

朱佑榷对于此行没去娱乐城去体验体验,内心失落,还有正事要办呢。

隋国也悲催,完全坐落在高原之上。

这片高原海拔900米到1500米之间,绵延2000公里,由于受到山脉的阻挡,高原内部形成了许多盆地,同时也阻挡了来自大洋的水汽,导致高原内部的荒漠化现象严重。

这块地盘,明军当时啃下来,砸进去三十万人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