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魏国篇,用水挟制诸侯国的霸主国(2 / 4)

作品:《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如果魏国继续上进,依靠低端产业链,向上发展,抓住大明产业链转移的关键时刻,进行弯道超车。”

“说不定,魏国会成为霸主国,甚至一定程度上超过大明。”

朱佑槿说完赶紧摇头:“不会的,魏王不敢的,他们不敢把自己做得那么好,担心大明将富饶的魏国一口吞进去。”

“那才不会呢。”

朱佑榷鄙视道:“咱爹是打仗的人吗?大哥倒是有心打仗,他有皇爷爷的本事吗?”

“你看看皇爷爷这几年的布置,这是担心藩国咬大明一口,大明还无力反击。”

“皇爷爷的战略眼光,可是历史顶级的。”

这话让朱佑槿笑了起来。

想起来在东宫中,他爹被爷爷支配的日子。

旋即,心情黯然,他们出去继藩了,未来再也不可能返回大明了,就算能回去,再也见不到爷爷了。

他们和爷爷的感情,要比父母更深。

火车在浩荡的草原上驰骋。

哈萨克大草原是种植不了粮食的,因为土壤层薄、肥力太低、缺乏水资源灌溉、气候不适合,种了也不出产粮食。

这些年魏国为了在草原上搞种植业。

魏王从唐国购买大批鸟粪,唐国的秘鲁,就是鸟粪的天堂,仅靠卖鸟粪,唐国就能成为南美霸主。

魏国大批采购鸟粪,希望用鸟粪增加土壤肥力,进而达到种植的目的。

魏国有两大弊端,一个是不挨海,虽然拥有咸海和里海两个内陆海,却没有出海口。

另一个就是草原和沙漠面积占比高,优质土地太少,粮食产量太低。

魏国想成为霸主国,仅靠一个多亿人口是无法做到的,魏国坐在资源宝库上,油铁资源要什么有什么。

唯独缺了这两样。

魏国有钱,就开始建立实验室,研究化肥。

可以说,魏国出产的化肥,质量比大明的还要好,对于化肥的研究,魏国走在诸多藩国的前沿。

因为粮食问题是卡脖子的难题。

如果魏国自己不攻克难题,永远都别想称霸,未来只会成为大明的小弟,亦步亦趋的小弟,早晚会被大明一口吞掉。

所以呀,魏王朱见濬很早就在布局化肥的研究。

而大明换土,想用冻土里的黑土,换取黄土,给了魏国启发。

魏国也有大面积冻土区啊。

也可以换土啊。

结果,魏国专家发现,冻土层的土,不具备种植条件,根本不是黑土。

因为土壤的肥力是经过生物新陈代谢带来的,冻土不生存生物,就算有生物新陈代谢,也是冻在土壤外了,根本不能和土壤进行化学反应,导致土壤很贫瘠,达不到黑土的标准。

换土是不可行的。

魏国就在想,能不能人工制造出适合种植的土壤?

种植这个难题,不止魏国有,但只有魏国肯烧钱钻研,肯花大价钱去投资研究。

像沙漠区的那些国家,根本没法搞普通种植的,他们都靠附近国家供给粮食活着,也就是永远无法称霸。

魏王不一样,他也是皇后嫡子,又是皇族中最聪明的皇子之一,他从小就具备超凡的野心。

他爹从小就教导他,有野心就要有和野心相匹配的耐心。

没有耐心,野心永远是最没用的。

所以,建立魏国之后,他心心念念的就是粮食问题和港口问题。

港口暂时无解。

粮食问题却可以靠努力来解决。

哈萨克大草原上,土壤贫瘠只是一方面,土壤涵盖深度浅,植物根系无法扎根。

那就从冻土区挪出冻土来。

对冻土进行人工活化增加肥力,然后再铺在浩瀚的草原上,这笔投资魏国愿意出。

正好草原上土壤层少,增加新土,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了。

所以,魏国就从唐国进口大批大批鸟粪。

订单签订了。

但鸟粪怎么运进来呀。

魏国没有港口啊。

鸟粪不贵,运输成本也能接受,但如果用车子一车一车推,那成本可就恐怖了。

摆在眼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走波斯湾,经过隋国运进里海,而这段路需要用火车运。

一条是走红海-开罗运河-伊斯坦布尔-黑海,还要走隋国的藩国,再进入里海,也就运进来了。

第二条路运费成本要高,因为这是南美运过来的鸟粪,走波斯湾是最近的。

两条路都要经过隋国。

偏偏隋国和魏国还不太对付。

两国在领土上还有纠纷,但这点好说,请老皇帝出面,他再给隋国一些领土,隋国不至于在此事上下绊子。

因为隋国也很缺粮食,也想看看这条路能不能走得通,等计划成功,他可以向隋国出售这项技术。

但是呢,选最近的路,成本会也直接翻两倍。

少量运输,魏国的财力能吃得下,可如果是大量运输,魏国财力可就吃不消了。

因为哈萨克草原实在太大了,要铺平这里的全部土壤,预计投资在500亿左右。

没看错,500亿!

如果有港口,也就100亿,没有港口啊,要走两段火车,全都靠人运,人工成本老贵了。

还得从冻土区开采土呢,还要制作人工土,都是钱啊。

其实哈萨克草原北面,魏国是有农田的,但这点农田,也就够一亿来人活着了,再多人就得挨饿了。

养活这些人,还是不怎么吃肉的情况下。

没看错,一个牧区国家,居然舍不得吃肉,因为粮食不够吃啊,肉是要拿出去卖的,卖掉换粮食。

魏国是大明最大的畜牧合作国,牧区生产出畜生肉,都卖给大明了。

整个魏国,最大养活人口数字在6000万左右。

但魏国翻了一倍,只能少吃肉来维持人口规模。

就这样魏国还鼓励生育呢。

其实,利用叶尼塞河的计划,是魏国率先提出来的。

当时朱见濬给老皇帝上疏,意思是大明不利用叶尼塞河水,就让魏国利用。

引叶尼塞河南下灌溉工程,是魏王先提出来的。

老皇帝在中枢一锤定音。

倒也没有只给大明北方使用,也承诺给魏国和中亚诸国使用。

在草原上种地,另一个弊端就是灌溉难题,中亚是极度缺水的,纵然有中华江和鄂毕河饮水计划,水源还是比较稀缺的。

重点是水源分配不平衡,使用不够充分。

朱见濬继藩后,就开始大规模植树,对于沙漠地区,进行大面积种植胡杨林,谨防土地进一步沙化,同时减少放牧数量,进行退耕还林、退牧还林政策。

魏国建立三十年,总共种树17亿棵,人工制造出大面积森林。

加上民间总种树量,达到了百亿棵。

尤其在防治沙化问题上,功效卓著,大量种植树木,也涵养水土,缓解水资源紧缺的难题。

和大明一样,在占据费尔干纳盆地后,对正在沙化的地区,进行疯狂植树造林计划。

大明总共在费尔干纳盆地总种树高达上百万亩。

费尔干纳盆地成为大明的水果盆地,遍地都是好吃的水果,整个水果盆地,供应大明和中亚地区的水果食用。

就像塔什干,本来是大明咸海总督的驻地,后来被封给了魏国。

明军刚刚占领塔什干的时候,一片废墟,土地正在急速沙化之中。

当时的明军,在范广率领下,在塔什干地区进行种植树木,如今魏国的塔什干,绿色嫣然,城市漂亮又宜居,全是大明的功劳。

整个中亚,都在种树。

整个帕米尔高原区,是大明的葱岭,大明刚占领时,被蒙古人糟蹋的已经在沙化中。

经过三十多年的治理,这片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一株株苍天大树,绿色嫣然之下,水资源居然比之前多了不少。

有坎儿井的功劳,何尝没有绿色治理的功劳呢?

用鄂毕河和叶尼塞河灌溉中亚的计划,已经开工了,预计二十年后,整个中亚将不再缺水。

水资源利用上,甚至能覆盖到波斯地区。

凡是受惠国,都要参与这项工程的建设,争取尽快完工。

诸多藩国肯定是愿意参与建设的,主要担心他们老爹死了,太子登基后就不会管他们了。

老皇帝给他们吃了颗定心丸,大明正在建设的工程,无论何时,必须保质保量的完成。

朱佑榷兄弟俩在咸海和里海中间地区,见到了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