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中华江开通,铁路开建,保守的大楚(2 / 5)

作品:《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随着铁路开建。

中枢大批资本,逐渐撤离房地产,转向投资基建。

但不能立刻撤,不能大规模撤,那样房地产就会一地鸡毛,要有序撤离,慢慢撤离,还要保证房价稳步提升的基础上,慢慢撤出资金。

大明本就是基建狂魔,沥青路修了一条又一条,不说村村通路,镇与镇肯定是沥青路相连。

修桥、改善耕地、增加灌溉、储水攻城,年年都在做。

因为房地产发展,大明逐渐减少基建工程,转而投资房地产和教育,尤其是教育。

大明在景泰四十一年,就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房地产繁荣,也有好事,就是教育繁荣,家庭富裕了,也愿意支持子女教育。

皇帝对房地产商人越打压,他们就想方设法从别的地方赚钱回来,皇帝让他们往教育行业投资,他们就办补习班,往死了卷孩子们,导致出来一堆书呆子、做题家。

铁路成为大明下一个新风口。

皇帝先投20亿,中枢跟投20亿,各家火车厂,以技术入股,又吸引民间一部分资本,凑足100亿。

14条大干线铁路宣布开工。

工部规划出来的主干线,勾连大明主要省份。

各地铁路,再吸引地方资本入股,毕竟仅凭中枢来修,不可能同时上马这么多项目。

作为大明新风口,民间资本是乐意跟投的。

但怎么保证股东权益,是民间资本担心的,然而,他们把话递到中枢,却遭到皇帝的嘲笑,你们不愿意投,朕都投了。

然后,民间屁话没了。

铁路摆明了是闭着眼睛赚钱的项目,不上车的都是傻子。

那7家研发铁轨的工厂,开始设计路线,预计景泰四十七年夏天开工,边铺边测试。

这期间,17家火车厂还要不停测试火车的安全性,尤其是风雨雪天的运行情况,要确保在不耽搁工期的情况下,完成测试。

铺设铁轨期间,量产火车,两不耽误。

皇帝大手一挥,吸引一百家优质企业,进入火车行业,世界市场这么庞大,光凭24家企业,是吃不下去这么大份额的。

这是第一拨招商,后续还会招商。

招进来的商人,基本是参与铁路投资的。

这就释放出一个信号,参与铁路投资,才能参与火车投资。

大明市场无比庞大,虽然这几年出生人口下降,但人口也达到了25亿,若每个人每天坐火车,会产生多么恐怖的效益?

仅凭这一百多家公司,也吃不进去这么庞大的份额。

还有藩国市场呢,欧洲市场呢!

皇帝预计,要招2000家实力强劲的企业。

不是皇帝投不起,也不是不想吃独食,主要是朱祁钰年纪大了,他不想等他闭上眼睛的时候,大明铁路还没遍布全国。

再说了,铁路蛋糕这么大,他一口吞进去,就会造成官僚化,技术停滞不前。

反而吸引进来大批量民企,国企、皇企都不占据主导权,能维持创新力。

这个工程太大,由李东阳亲自盯着。

王竑在景泰四十四年时病逝,朱英继任首辅,王复还是次辅,这让王复有点郁闷。

这铁路攻城,是接下来二十年最重要的工程。

王复本想争这个主持之功的。

奈何皇帝却说,他年纪太大了,不易奔波,机会交给年轻人吧。

主要是,王复的上限就到这了,未来是刘健、李东阳、谢迁、刘大夏、王守仁、杨廷和的了。

李东阳在景泰四十五年时入阁。

当年那个小崽子,已经成为朝堂上的中流砥柱了。

朱祁钰感慨自己真的老了。

69了,他终于感受到老了的滋味,睡眠减少,忘性变大,也开始懒惰了,有的时候反应还迟钝。

虽然他在极力装明白,但老了就是老了。

去年,常德病逝,今年,他的长女固安也去世了。

他有27个女儿,41个儿子。

算上死去的朱见济和寿康,就是70个孩子,但其实还有14个夭折了的,准确的讲有84个孩子。

在皇帝中,也算名列前茅了。

他是大明皇帝中,在位最长的一个,留下的东西很多,景泰灯、景泰布、景泰瓷、景泰历、景泰大典、景泰万国志、景泰子午线、景泰地图、景泰辞海等等,这些创世纪一样的东西,足够吹一万年了。

从景泰十三年开始,增补永乐大典。

于景泰四十六年刊印,颁布天下,景泰增补版永乐大典。

中枢一度想修订景泰大典。

却被皇帝拒绝了,认为不能抢先祖的功劳,就写修订本就够了。

朱祁钰对政务,进一步放权。

基本不参与早朝了,朱见淇成为名副其实的副皇帝,除了大事不能拍板外,其他的都由他拍板决策。

就连大朝会,皇帝也不怎么露面。

所以,朝臣们有要事,就会跑到养心殿,和皇帝密谈,这使得养心殿,逐渐取代了奉天殿,成为决策大事的地方。

太子看似权柄极大,其实完全依托于皇帝。

皇帝不点头,他仍旧不起作用。

这次铁路局,本该由太子来做,但皇帝却没有给太子镀金身的意思,而是将功劳抢过来,这还是景泰朝,功劳都是朕的。

太子除了忍耐之外,没有任何办法。

甚至,他爹从六十五岁之后,就当起了和尚,后宫嫔妃一概不见,伺候他的都是老人。

其实就是防备太子,害死皇帝。

七十岁之后,皇帝更是深居简出,连后宫都不进了,只在乾清宫、养心殿、奉天殿三个地方活动,其他地方一概不去。

皇帝防备太子的心,朝野上下看得明白。

皇帝差点就说了,只要朕死了,就是太子害的。

父子关系差到这一步,朝臣唏嘘。

无形之中,太子的名声越来越差,不孝,是最大的问题。

一个不孝顺的太子,如何当的好天下表率,上一个背负不孝恶名的是杨广,杨广把大隋带哪去了?

民间甚至有将商王迎回来继位的声音。

商王在东欧做得有声有色,近年来,大规模移民主要是东欧和美洲,甚至皇帝将所有收养的孤儿,三百多万女人,全部送去了东欧。

商王在东欧创业,能力强又孝顺,让他来继承皇位,肯定比太子强。

朱见淇闻言差点吐血。

景泰四十六年,七月。

乌斯贜传来喜讯,中华江,预计十月完全开通,献礼万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