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白话运动,新大陆和奥运会(2 / 4)

作品:《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陈嘉猷跟着御辇,进了养心殿。

“陈卿,你写的游记朕都看了,朕让人润色一番,就刊印天下,让天下人看看真正的欧罗巴。”

朱祁钰喝了口热茶,坐在御座上:“朕打算从欧罗巴引进一批各色人才,入大明效力,你有没有办法?”

皇帝喜欢文艺戏曲,民间戏曲高速发展,钢琴、吉他等乐器,民间会的人很多,这两年又进入一些欧罗巴搞音乐的,大明音乐发展快速。

景泰十九年,中枢统一规定,乐谱统一使用五线谱,放弃古乐谱。

各种乐器演奏,并不稀奇,今天万国来朝的国宴上,就有钢琴和小提琴独奏。

而钢琴和小提琴,是景泰十三年宫中做出来的,但并不完善,十几年来一直在发展完善,到了今年几乎就是现代钢琴和小提琴了。

吉他是从西班牙传来的,据说是古世纪埃及的产物。

大明也有几把埃及古吉他,反正硬说是大明的,也没毛病,反正埃及早就灭国了。

本来估计能剩点人,等朱见深打完仗之后,能活下来的都是命大的,埃及肯定是没了,灿烂的古文化,只能在大明寻找根源了。

钢琴、小提琴、吉他等等乐器,都出自大明,没毛病啊。

听说东北为了吸引游客来,正在建造金字塔,这回埃及连金字塔都没了。

这几年为了加快移民速度,让百姓去边疆看看,就带动了旅游业。

东北是一片新土,没什么特色,吉林督抚李匡就一拍脑袋,把埃及的金字塔一比一挪过来,顺便建一个欧罗巴风情城。

反正弄个四不像,埃及的、波斯、西域的、帖木儿的、欧罗巴的各国建筑,大杂烩的建在一起。

但这人好奇呀,都想去看看。

黑龙江督抚赵辅发现了商机,就照着欧罗巴的城池建,游客来看看,说不定就愿意移民了。

顺便还能靠旅游,增加财富。

东北遍地都在建欧式城堡,吸引内地游客。

为了弄的像,李匡上疏皇帝,请求皇帝把埃及国宝,都运到吉林来,尤其是木乃伊,都运到吉林来。

赵辅不甘示弱,也上疏皇帝,请求将希腊的国宝,运到黑龙江来,以后黑龙江就是希腊。

效果非常不错,有很多家庭爱上了东北讨好型市格,选择移民东北,在东北分地落户。

旅游业,竟意外成为东北支柱产业。

宁夏也缺人啊,发现还真有内地人去东北玩完,自愿移民到了东北,原杰一拍脑袋,我宁夏建印度城。

但被皇帝叫停了,让各地挑几个城市改建或新建可以,你把整个省都变成他们的建筑,那是大明的地盘,还是他们的?

掌蒙古都司的王恕,还想建波斯城呢。

但都不允许大规模建,建造一两个特色城市的允许的。

景泰二十八年,帖木儿亡国了,取而代之是的叶尔羌汗国、萨法维帝国和布哈拉汗国,三国鼎立。

有点像三家分晋的意思。

萨法维也可叫波斯第三帝国,占据的是波斯。

反正三国还在打,帖木儿确实是亡国了,但还有实力,反正中亚一锅粥。

波斯确实复国了,但他们的根儿没了,他们国家的东西,都被打包卖给了大明,帖木儿卖给大明大量女人,都是波斯女人。

波斯第三帝国虽然是帝国,其实就是个小卡拉米,要人没人,要啥没啥,被灭了一次,文化都搞断层了,波斯语都忘记了。

反正美人在大明非常受欢迎,至于丑的也有用处,当粗使丫鬟呗,累活有多是。

大明涌入上亿奴隶,女奴高达三千万以上,青楼迎来了大爆发,以前青楼讲究,现在青楼是遍地开花,一条街恨不得开十家,反正买一批女奴就能开。

就是苦了大明男人了,一天天太累了。

大明现在除了机械、化学、生物之外,各行各业发展突飞猛进。

尤其是文学,皇帝重视,民间便爆发出恐怖的活力。

但民间出现了白话运动。

像京剧、昆曲,实在太高贵了,没文化根本听不懂,简直是筛选听众,反而接地气的相声、小品、评书,大众更加喜欢。

民间出现了去文言,用白话的运动,愈演愈烈。

说来说去,就是京剧太曲高和寡,二人转才是百姓乐意看的,因为看得懂。

戏本也从文言,往白话方面发展,书籍的质量直线暴跌,本来一本书几万字就是长篇了,现在诞生了二十万字的。

白话、水文,常态化,而市场反响特别好,因为百姓能看得懂。

像以前写的那些戏本,好是好,老百姓看不懂,自然就没法欣赏,只有全国一小撮人,才能看懂。

而景泰二十八年,大明人口超过了八亿,亿。

文化水平高的,能听懂昆曲的,也就两三百万人。

其余的都是滥竽充数,听的一个高雅罢了,根本就听不懂里面的典故。

反而,白话,白话戏本,在民间得到了巨大反响,口语化,逐渐充斥在书籍之中。

这里面也有技术原因,印刷水平直线提升,印刷价格降低,造纸术提升,纸张成本降低,不用省着纸用了,想写什么就写吧。

景泰二十八年,年中,皇帝下旨,令天下奏疏尽量口语化。

用实际行动,支持白话运动。

白话运动,还有一层深层次原因,是西方文化涌入大明,像荷马史诗,完全是白话文嘛。

文人圈子普遍认为这本史诗水平太烂,不值一提。

但是,这史诗在民间反响很好,因为百姓能看得懂,像苏格拉底的著作,有学问的不屑一顾,民间却趋之若鹜。

这就是白话运动必然要发展的。

大明人口基数太大,让他们都学文言,太强人所难了,老师严重不够。

口语化就不一样了,遍地都是老师,认字就能当老师。

一篇古文,你全认识,但你全看不懂,连一起读你读不明不白。

一本现代书,认字就能读下来,基本能明白。

哪个好?

甚至,一篇古文,一个人用一辈子都未必能读透,这是古人的大智慧,筛选能力太强。

那是给顶级聪明人看的,小白就退下吧,这叫文化高贵。

所以,停用古文,采用白话,势在必行。

随着白话文推行,民间著作就更多了,以前就多,因为当官的多,有文化的多,但白话文推行,认字就能写书了,写书门槛大大降低,著作自然大爆炸了。

皇帝又喜欢文学、艺术,民间想讨得皇帝喜欢的人太多了,自然拼命研究。

还有一点,市场需求庞大。

八亿人口啊,就算有三亿成年人,都是需要精神生活的,他们能听懂看懂的东西,就是最好的。

市场倒推白话运动,文化开始新一轮大变革。

文学发展最迅猛,其次就是医学。

景泰二十七年,大明完成了第一次手术,手术对象是一头猪。

中医发展更是恐怖,尤其医学纳入科举的一科,几乎个个秀才都会医术,皇帝重视,民间就重视。

皇帝喜欢,民间就都喜欢。

大明医者前所未有的充足,送到非洲的医者,就有三万人,其中包括外科手术医生两千人。

唯一可惜的是,机械、化学遇到了巨大瓶颈,这东西得靠几代人慢慢积累技术,不能一蹴而就。

大明发展千好万好,就是工业革命推不动。

缺乏技术积累,所以皇帝要引进大批技术人才,强制推动工业革命。

“陛下,微臣觉得很难。”

陈嘉猷听边永说的,知道了皇帝的想法:“欧罗巴并非穷困,虽然贵族愚蠢,但还是有施展才华机会的。”

“大明距离欧罗巴太远了。”

“微臣这次好说歹说,带回来的人才还是不多的。”

“除非欧罗巴动乱,大明又要和他们接壤,咱们才能接收一批难民。”

“不然没办法的。”

陈嘉猷实话实说:“陛下,您实行的保护法,已经让欧罗巴诸国不满了,他们认为大明在欺骗他们,所以也对大明禁止出口,甚至不许大明商品进入欧罗巴。”

“微臣觉得,实在没必要实行这么严酷的禁令。”

“谁都不是傻子,咱们得给人家好处,人家才愿意和咱们合作嘛。”

朱祁钰哼了一声:“这道理朕也知道,可你知道吗?葡萄牙商人,试图窃取茶树吗?法国派女间谍,来大明骗取瓷器配方吗?”

“还有,那教宗以传教为名,偷偷画大明的地形图。”

“你说他们要干什么?”

“甚至有人进专利局偷取专利秘密,民间的更多,还用朕说吗?”

陈嘉猷惊恐跪伏在地。

“此事你不了解,不必多言。”

朱祁钰冷冷道:“你只说,有没有办法?”

陈嘉猷额头上冷汗闪烁,从欧罗巴回来后,他有些托大了,忘记了自己面对的是掌生杀大权的皇帝。

“微臣可以想办法。”

陈嘉猷的回答让朱祁钰满意:“过了年,你再出使一次,为朕招揽人才,只要是人才,他们想要什么就给什么。”

“微臣遵旨。”陈嘉猷磕头。

“今日的晚宴朕就不去了,让太子替朕好好招待诸国使臣。”朱祁钰打发陈嘉猷出去。

他想办的事,必须办成。

转眼就要过年了。

景泰二十八年,就要过去。

民间关于白话运动,发展得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