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十三件大事(2 / 5)

作品:《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这天下只有大明人,和大明之外的人。”

“没有什么汉人,瑶人,壮人,苗人,只有一样的汉,明!是自己人!”

朱祁钰是看过答案的,为什么殖民最后都失败了,因为民族觉醒了呀。

所以朱祁钰对他们赶尽杀绝,让这片土地上,只有单一的大明人。

就算有一天分裂出去了,根子是不会变的,他们照样会祭祀他华夏列祖列宗。

“再想想,朕做的事。”

朝臣顿时恍然,原来皇帝这么有远见啊。

“诸卿,这也是朕为何大费周章,几百万几百万的往外面移民。”

朱祁钰道:“李贤,朕问你,为何朕对三地百姓,持有不同看法,原因何在?”

李贤略微思考,眼睛一亮:“陛下是在用人。”

“漠北诸族,骑兵甚强,他们能产出最好的骑兵;而且,明人适应不了大草原,就算去了也会被胡化,还不如养着他们,把他们养成汉人便是。”

“西南土人,皆是最强山地兵,大明征讨安南、占城、柬埔寨、渤泥、吕宋,他们居功至伟,是以陛下对他们格外优待。”

“而东南夷土人,性格懒散,难为强兵,又不事生产,有些甚至不曾开化,所以陛下不愿意背负这等包袱,这才下了屠杀令。”

朱祁钰开心地笑了起来:“知朕者,李贤也。”

“没错,朕用的是人之能!”

“不看地域,不看族群,只看能力。”

“所以朕对不同地区的人,用法是不一样的,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这件事,算是第九件事。”

朱祁钰笑道:“既然说开了,就展开了继续细说。”

“说到这用人啊。”

“朕在想,能否征西夷入朝为官呢?”

这话顿时引起一片哗然,姚夔立刻站出来:“陛下,大元时色目人占据朝堂之上,高人一等,太祖建立大明后,色目人才变少。”

“老臣不是反对色目人,而是色目人和咱们长得不一样。”

“老臣觉得难以彻底汉化,而且明人对色目人深恨之。”

文武之中的色目人后代不少,陈友就是。

但他们的祖先,在大元是二等人,所以汉人恨死他们了。

“汉化不是问题。”

王复开口:“反倒是,会让汉人血统不纯,这是最大的问题。”

朝臣吵了起来,大多数人认为用色目人为官不合适。

朱祁钰也在深思,他要用人之能,大明的工业化进程,急需要大批欧罗巴的人才襄助。

这些人才来了,必然会吸引更多的西夷进来。

刚开始好控制,过个几十年,西夷和大明人混居。

胡濙轻咳一声,示意噤声:“陛下,您为何要用西夷人啊?”

“朕觉得西夷人的机械、造船方面比大明先进,所以朕想引进一批西夷人来大明。”朱祁钰直言不讳。

胡濙笑了起来:“陛下,工匠乃小道,用不着给官做吧?”

“赏一些钱财,实在有才华的,就给个小官当当嘛,不至于跃居朝堂之上吧。”

没等皇帝开口,李贤却道:“老太傅,陛下担忧的是百年之后,若大批西夷进入大明,生根发芽,会吸引更多西夷来的,到时候咱们是接纳,还是不接纳呢?”

胡濙笑道:“陛下、首辅,你们这是杞人忧天了。”

“他们掌握先进的机械、造船之法,咱们就差到哪去了吗?”

“咱们的人就不会学吗?”

“学会了就给一笔钱财,打发他们回国便是。”

“哪还用得上一百年啊,十年咱们就学会了,没等他们大批进来吸血呢,就把人赶走了呀。”

这话让朱祁钰和李贤一愣,旋即哈哈大笑起来:“还是老太傅看得通透。”

“朕还在犹豫呢,该不该引进一批人才进来。”

“经老太傅这么一说,引进来。”

“让他们给国朝卖命,然后赶走。”

胡濙见皇帝煞有介事的样子,轻笑道:“陛下,您不必心思这么重。”

“大明之强,在于包罗万象。”

“不管长成什么样的人进来,十年之后,必会汉化,打心眼里把自己当成明人。”

“这是汉文化的优越性。”

这是大明的自信,强大的文化自信。

“那这事就定下来,和西夷商议,招募一批人才来大明。”朱祁钰道。

朝臣对这点并没反对,这是小事,皇帝是被答案吓到了,但别忘了,这是汉人最伟大的时代,这种伟大还要持续二百年呢。

“梁珤的军报,诸卿都看了吧?损失肯定大了些,银子确实没少花。”

“但收获也不小,梁珤将两国扫净后,得金银珠宝钻石,价值近六千万两。”

“两个小国,就赚得盆满钵满。”

大明不产钻石,但晋朝就已经有外国进献钻石了,所以百官并不陌生,家里都有。

朱祁钰脸上带着笑:“杀人放火金腰带啊。”

“虽然后续占领难度太大,起码这一波咱们赚了不是?”

“还是按照老法子分配。”

“年前,去河北、河南征一批人,趁早送去吕宋和渤泥,跑马占地。”

“新移民的地区,就不要征人了,两湖、山东都不征人,尽量维持地方安定。”

预计是征一千万。

但不可能一口气征走,而是一点点征,送去集训,然后再征,再练,再征的。

圣旨前天就传下去了,福建已经组织人南下了。

“交趾的奏疏,已经三路伐老,明年雨季来临之前,老挝也就平定了。”

朱祁钰对老挝不感兴趣,这是个太穷的地方了。

兵还不凶,修路去吧。

喝了口茶,润润嗓子。

“第十件事。”

“是宫中的事。”

“朕离京两年多,很多宫娥到了年纪,耽搁了出嫁。”

“朕会多备一份嫁妆,到了夫家不能给气受。”

“朕知道你们都互相订好了夫家,下朝后传一句话,就说耽搁了好日子,可以怨朕,但不能给她们气受。”

“在宫中伺候过朕的,都是有功的,你们家中是娘家,宫中也是她们的娘家。”

“若谁跑到宫中哭诉来,朕可给她们做主啊。”

朝臣哭笑不得,这是为自己闺女撑腰,骂着人家爹。

不过,也松了口气,这些娇惯了的大小姐,竟还让皇帝很满意,是好事的。

“这几年,朕在宫中设了女学。”

“请了些闺阁诸葛来讲学的,朕还编纂了教本。”

“宫娥们都在女学里学过习的,偶尔朕还给她们讲过课。”

“这件事诸卿可知道?”

还真不知道。

皇帝在内宫的事,密不透风,除非皇帝想泄露,不然泄露出一丝一毫,都知监天天都会查,查到的后果会很惨。

“臣等谢陛下教谕之恩!”朝臣跪伏在地。

本以为女儿进了火坑,谁知道是进了金山啊,皇帝亲自授课,这是大靠山啊。

“朕在想啊。”

“男人能读书,女人怎么不能读书呢?”

见朝臣反应很大,朱祁钰压手:“朕打算在宫外设女学,挑一个私密的地方,不许男人进入即可。”

男女大防真的可怕,朱祁钰也没法改变。

风气的变化,得慢慢来。

“当然了,这是对民间开放的。”

“官宦家中的女儿,都在宫中上女学,朕亲自教导。”

“姚夔,朕问你,你小时候是令堂教导更多,还是令尊多呀?”

朱祁钰见朝臣不以为意,才发问。

姚夔微微一愣:“老臣儿时,父亲在外忙公务,是母亲教导的多。”

“李贤,你呢?”

肯定是母亲啊,父亲哪有功夫管孩子呀。

“诸卿,你们也都是母亲教导居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