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大明帝国,前行道路上的指路明灯(2 / 4)

作品:《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后世有东北平原和三江平原,三江平原还缺了一大块呢,若加上外东北,那就是一块巨大的粮仓。

如今都在大明统治范围内,耕种面积要翻三倍。

等化学发展起来,东北六省,能养活十亿人口,甚至更多。

徐珵逐一汇报研发成果。

土豆、地瓜已经在辽宁推广开了,明年就会在吉林广泛种植。

倒是花生,如今还在收集种子阶段。

最喜人的是辣椒,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尤其在西南,已经离不开辣椒了。

柿子、苹果、圆葱也在民间随处可见了,但价格还是很贵的。

“徐珵,你的功劳,足够列入文庙!”

朱祁钰认真道:“朕还听说,你给治水司修缮河道,提出了很多建设性见解。”

“东北的河流治理、灌溉工程,朕打算都交给你!”

徐珵激动得嘴角翕动,主要是能入文庙。

他是太监啊。

和皇帝还有深仇大恨,如今却能以太监之身入文庙,能不激动吗?

“朕会让全国各地,为你树碑立传,让天下农人,永远不忘记你的功劳。”

“等你东北治水成功后,朕让人在江河沿岸,为你立庙。”

这就是朱祁钰收买人心的地方。

徐珵不停磕头谢恩。

“你的儿子徐世良朕会重用,这都是你的遗泽。”

朱祁钰施恩后,又问:“肥料发展得如何?”

“奴婢……”

朱祁钰摆摆手:“以后你可自称臣,对朕可称呼陛下,不必称奴婢。”

“谢、谢圣上大恩!”徐珵泪崩了。

他是文官啊,被割了也是文官啊,从骨子里瞧不起太监的,却成为了太监,这是他心中最大的痛。

激动之后,说回正事。

说到肥料,徐珵详细说了肥料的来源、构成,还发现了肥料的主要元素,虽然没说出氮什么的,大体是这个意思。

这是个超级大才啊,他就不该当官,就该去搞科研。

这是大明的袁隆平啊。

“你读一读西夷的化学书籍,再去民间招一批钻研化学的人才,看看能不能对肥料产生效用。”

朱祁钰对徐珵十分满意:“朕不封赏你,但让你儿子入军机处,担任行走。”

“皇、陛下,这不符合规矩的。”

徐珵想让儿子走科举正途,这样才能位居首辅。

“明年赐恩科,让徐世良去考。”

朱祁钰道:“徐世良在朕身边几年,朕对他有了解。”

“说句你不爱听的,他没有你这身本事。”

“但是个老实人,当个知府绰绰有余,想当一省督抚,怕是没有那个才能。”

徐珵钦佩皇帝看人的眼光,他六女一子,徐世良是独苗,从小就被宠坏了。

“既然你对他寄予厚望。”

“明年恩科会试之后,他若落榜,你就把他带在身边,无论是农学还是治水之学,你倾囊相授,看他能学几成本事。”

“实在学不成,就去新占之地当个知府吧,历练几年,也能入中枢为官。”

朱祁钰算是操碎了心。

徐珵谢恩,又禀报了一些事,就到了晚宴的时候,他也要入宴的。

饮宴办得很大很隆重。

菜色都是尚食局精心准备的,对每位官大人详细了解口味后,量身定制的,又有意味。

席间,有各路戏班子唱戏念词,狂欢不止。

景泰十一年,十一月十九。

大朝会。

朱祁钰端坐门洞里,满朝文武列于两侧,今日天公作美,暖阳从天边爬出来,照耀得光芒滢滢。

“诸卿,朕离京两年多,真的想你们了!”

朱祁钰端坐其上:“看着你们一个个生龙活虎,身体健硕,朕就放心了。”

“当今不说是盛世,但也是太平年月,这功劳不止是朕的,也是诸卿共同的功劳。”

“朕得诸卿辅佐,幸甚,大明幸甚!”

朱祁钰缓缓道:“今日是大朝会,朕就不和诸卿叙家常了,先说正事,然后朕再挨个见见。”

“众所周知,朕去江南,主要做三件事,一是清理不听话的士绅;二是开海;三是盐政。”

“如今功成归来。”

“江南隐户高达千万,总人口达到恐怖的3200万人。”

“朕移走了1500万,将有一技之长的人,留在江南,发光发热,又强令各家析产,给庶脉分房分地。”

“这是老生常谈了。”

“朕说起此事,是想跟诸卿聊聊,户籍的问题。”

“以前大明是传统农业社会,对户籍管控力度大,不允许人随意流通。”

“但随着商贸发达,路引制度反而成为制约商贸的桎梏。”

“朕在想,是否取消路引?”

朱祁钰道:“取消路引之议,是云南督抚王文提出来的,诸卿怎么看?”

顿时引起一片热议。

简单合议之后,李贤出班:“启禀陛下,先不说是否取消路引,微臣假设,取消路引之后,该如何抓捕罪犯?该如何控制人口流动?”

朱祁钰沉吟:“李卿是担心,边疆省份的移民回流?”

“没错,取消路引之后,这些刚被移民走的百姓,必然想方设法的回来。”

朱祁钰立刻想到了身份证。

“诸卿,一个城市的商业想发达起来,就要不设限制,像路引、城门查验等手续,会降低商业的流动性。”

朱祁钰在人群中找丘濬:“丘濬,你的经济论里是这样说的吧?”

“陛下,大明仍是以农为本,不能过度商业化。”陈文出班反对。

“朕觉得你这话不准确,应该是农工商并重。”

朱祁钰道:“老太傅根据盐的消耗量,统计出来人口,算上婴幼儿,大明人口可能在亿左右。”

这话一出,顿时引起一片哗然。

“这还是没完全释奴呢,如果完全释奴,人口可能会在亿左右。”

“陈卿,你说说,这么多人口,全绑在土地上,现实吗?”

朱祁钰问。

陈文去看耿九畴,耿九畴微微颔首,低声道:“户部统计的人口,比陛下说的还多。”

怎么这么多人啊!

陈文有点发抖:“陛下,哪来这么多人啊!”

朱祁钰面露苦涩:“朕也不知道啊,朕出京之时,以为隐户也就三千万,总人口八千万而已。”

“现在翻倍了。”

“你想想,若亿吃不饱肚子,起来造反,大明能剩下什么?”

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陈文和胡濙小声商议,胡濙分析人口暴增,是赋税减免造成的,还有就是皇帝重医,民间医药发展,新生儿存活率增长。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夺了土人地盘,土人变成了汉人,北方游牧诸族变成了汉人,还有朝鲜,这些人就超过了千万,他们的新生儿加在一起,就得有两千万。

“陛下,经商只是富了一人,不如发展工匠。”陈文提议。

朱祁钰脸上露出笑容,自古以来华夏把工贬到最低的社会地位,这就是工业革命不可能诞生的核心原因之一。

“工匠多了,也没有活儿呀,还是养不活这么多人口。”

马文升道:“不如把人都移走。”

“你移得越多,生得越多,百姓担心断子绝孙,一定会多多生孩子的。”陈文道。

这就是个死结。

朱祁钰摆摆手:“工匠的地位,必须要提升。”

“不止工匠,以前下九流的从业人员,地位都要提升。”

“只要能养活百姓,让百姓吃口饱饭的行业,都是好行业,中枢都要支持,不准歧视。”

“尤其是工匠。”

“诸卿看到钟楼了吧?这就是机械的功劳,而朕认为,机械会占据未来的主流。”

“各行各业,都会因为机械,而不停更新换代,推动整个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

工业革命的根本,是原始积累。

大明这种移民方式,根本无法完成原始积累,还得想办法赚取原始积累。

朝臣第一次不反对工匠。

因为人口太多了,不妥善安置,就要出大乱子的。

谁也想不通,大明的人口哪来的呢?

“说回商业。”

“陈文刚才说,商业只富了一人,无法让更多人受益。”

朱祁钰道:“朕这几年一直在想,工厂是商业吧,雇佣了多少工人呢?这些人是不是受益了呢?”

“而陈文说,受益一人,也对,因为工厂主他是赚大头的。”

“这里面就涉及了一个社会公平的问题。”

“丘濬的经济论里有分配和公平的讨论,但不如杨守陈的公平论更深刻,刘健还写了一篇分配疏,写得都好。”

“朕都读了,很深刻,非常好。”

“既然涉及到分配、公平的问题,朕就设了大明第七部,就是财部。”

“既然发展商业,就必须要讨论社会分配问题。”

“从农业社会进入商品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分配,以前是自给自足,现在是工厂批量生产,卖给百姓,冲垮了小农经济。”

“而利润,则被工厂主赚走了。”

“那就需要二次分配,这个二次分配,应该由中枢来分配,这是刘健论述的分配疏。”

“对收入高的人,进行收重税,实现公平。”

“而这个重税,不能用来挥霍,要用来进行基础建设,和社会福利。”

“什么叫社会福利的,一个是抚养孤老,一个是让天下百姓共同蒙福荫,比如教育、医疗。”

“当然了,朕说这些还是很远很远,未来的事情呢,近二十年不会到这一步。”

朱祁钰话锋一转:“财部设立的本质,就是收税!”

“朕之前就在奏疏和诸卿说过。”

“未来十年后,朕不打算收农业税了,用商税补贴农业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