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回銮,日新月异的大明!中学为本,融以西学!(2 / 3)

作品:《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各地督抚,都让朕很满意。”

朱祁钰环视诸卿,两年不见,都没有老态,肃然道:“刘广衡去世,打朕一个措手不及。”

“朕真想去扇他两个耳光,为什么不好好保重身体呢!”

“朕还想着,去昆仑山封禅的时候,把你们都带上,刘广衡却先一步离开了。”

说到这里,朱祁钰微微叹了口气:“你们,给朕好好活着,小病大治,不得马虎。”

朝臣顿觉心里暖和。

“朕不在京的两年多,苦了你们了。”

朱祁钰道:“但朕看到了你们的政绩,心里是既开心又心酸啊。”

“中枢稳定,地方和谐,才能众志成城,扛过今年的旱灾。”

景泰十二年旱灾,波及十几个省份。

好在中枢有备用粮,皇帝又从印度购买一批粮食进来,才勉强扛过去。

多亏了皇城司,从暹罗、老挝、满刺加等国收买权贵,大量购买粮食,才让交益百姓扛过去。

“但旱灾三年,一旱就是三年。”

“今年能扛过去,那是官府、百姓这些年积攒的底子。”

“明年再旱,怎么扛啊?”

朝臣肃然,景泰十二年是真不好过啊,南北在打仗,军粮供应是一波接着一波。

贵州的战争都被迫以怀柔为主。

当朝首辅,李贤跪伏在地:“启禀陛下,老臣以为继续从印度买粮,亏空中枢来填。”

言下之意,地方继续建设,仗继续打。

以前打仗是真亏钱啊。

可打了贵州、渤泥、吕宋,内帑是真发财了。

那是没治理,若治理的话,还得加倍往里面填。

李贤的意思是,不治理就打仗。

“说得容易,印度距离大明这么远,粮食是便宜,运费呢?”

朱祁钰阴沉着脸道:“都怪暹罗,以大明的底子,这场旱灾动摇不了什么,就算大灾十年,朕都有把握扛过去。”

“偏偏搞出一个东南联军,把新益州给打烂了,导致几百万人,得朝廷供着吃喝。”

“新益州还没法建设,这个大窟窿,都得中枢来填!”

一说南方战争,朝臣都阴沉着脸。

皆认为暹罗对大明不恭敬。

“陛下此言甚是。”

“按照咱们的规划,用东南夷之粮,供应交益,减轻中枢的负担。”

“可东南夷不识好歹,非得组织大军反明。”

“如今渤泥、吕宋覆灭,方知我大明雄壮。”

王复掷地有声道:“微臣觉得,东南夷该知我大明厉害,不如派人去索粮,若不给就登陆灭国。”

这话竟引起朝臣的赞同。

朱祁钰苦笑:“王卿,怕是不能如你愿了。”

“梁珤上疏说,东南夷想封锁海域,或闭关锁国,不肯和大明贸易。”

“咱们没海图,找不到他们的国家。”

“他们不自己出来,朕也没辙。”

这份奏疏,阁部重臣都看了。

顿觉无奈。

大明困在道路上了,否则这些国家捆在一起,也不够大明看的。

“陛下,渤泥覆灭,婆罗洲已经是无主之地,您是想占据,还是扶持新国主?”

姚夔出声发问。

这阁部重臣当中,都收了婆罗洲商贾的银子,想支持他们当国主,有野心的遍地都是。

当然了,银子照收,事估计办不了。

这件事得皇帝做主,谁也没法置喙,一旦说错话了,下场估计很惨。

“这件事还用议吗?”

朱祁钰不解:“朕以为你们都议好了呢!婆罗洲盛产黄金、石油、钻石,难道还能放弃吗?”

姚夔翻个白眼,就知道皇帝不会放弃。

“陛下,那婆罗洲是好,问题是距离大明太远了呀。”姚夔觉得难以实控。

“距离新加坡可不远啊。”

“就算有一天,大明实在没法控制,就分封给宗室,朕当周天子也可。”

朱祁钰道:“以后这种事,都不必议了,直接说该怎么实控,别浪费时间。”

就知道您个贪心鬼!

皇帝从一开始,就想搞分封制,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出去。

耿九畴却道:“陛下,许宁呈上奏疏来,那婆罗洲面积广大呀,怕是比内地两个省还大。”

“岛上遍地是野人,是野人还好,关键那些开化的人,对大明充满敌意。”

“想实控是真的难啊。”

说到这里,都察院的御史就开始弹劾梁珤了,梁珤做事实在太糙。

朱祁钰摆摆手:“将军打仗,哪有那些可丁可卯的?这是战争,当然是想最小损失获得最大战果,梁珤没错。”

“那陶鲁、许宁损失也太大了吧?六万人,竟死了两万人呀!那可是精锐啊!”李实不爽。

对梁珤、陶鲁、许宁的弹劾奏疏,能装几个轿子。

朱祁钰无奈:“陶鲁、许宁确实有错,但拿下渤泥,也是有功的,就功过相抵,部下照常赏赐、晋升即可,战殁者照常赏赐。”

李实无奈,皇帝是摆明了回护梁珤等人。

再说了,若不回护,以后将军怎么打仗?这种家门口的小仗算不得什么,远离家门口才是大仗呢。

“等占领婆罗洲后,就建立英雄碑,让朕的勇士们,世代享受香火!”

“再挑出一地,改名字,哀悼他们。”

“这些为国征战,却客死他乡的人,应该被大明永远怀念!”

朱祁钰认真道:“说到这里。”

“朕打算设立两个节日,定为普国欢庆的日子,和除夕、端午、中秋一样,年年必过。”

“一个是国庆节,以大明建立的日期,正月二十三,设为国庆节,每年都要过国庆节,普天欢庆,与民同乐。”

“一个是开元节,也叫旦日、元旦,是黄帝继位的日子,也是距今四千年。”

“以后万寿节,就永远不许过了。”

众所周知,皇帝不爱过万寿节,但没想到,皇帝却不许后世皇帝过了。

“先说说元旦,以黄帝历纪年,今天应该是黄帝4248年!”

“朕最近看景教的经文,西方用耶稣的诞生日做纪年,在这一点上,大明不如西方啊。”

“所以,大明就用黄帝历来纪年,过元旦,也让华夏子孙知道,自己是从哪来的,天下各族,都是炎黄子孙。”

“国庆呢,得让天下人铭记,大明建立是多么难,朕的后世子孙,也得铭记,先祖创业艰辛,才有了今天的传承。”

“不止朕这个皇帝要铭记,天下百姓也该铭记,他们的好日子,是先祖创业得来的,要铭记这一天。”

“以后,就过两年四节。”

朝臣咂摸皇帝改变节日的深意。

废除万寿节,这是担心后世之君贪图享乐,用国庆来警世后世之君,牢记先祖创业之难。

元旦,则是担心民间西化,确立自己的炎黄子孙地位。

以后就过除夕、元旦、元宵、端午、中秋和国庆,两年四节。

“既然是炎黄子孙。”

“大明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内海。”

朱祁钰道:“朕记得,南海以前叫涨海,炎海,有很多名字。”

胡濙附和道:“陛下好记性,南北朝之前,一直叫涨海,炎海善溢,故曰涨海。”

“陛下想以炎黄子孙定义,倒是可改南海为炎海。”

“毕竟我国国境线不断南推,南海已经不再是海洋的边界线了,再叫南海已经不恰当了。”

南海放到最南面的海域去。

朱祁钰颔首:“老太傅深知朕心啊,就改南海为炎海,和黄海并列,象征着我炎黄子孙,向海而生!”

没错,大明要从陆权霸主,转向成为海洋霸主。

今年旱灾能扛过来,主要靠海鲜。

项忠又提出海权论,进一步论证了海洋的必要性,他认为控制海洋,就要控制海岛,他把天下海岛划分成几等,一等岛大明务必实控,这样才能让海权永在。

其次就是发展海军,鼓励海军不停更新换代,尤其是改良动力。

他的海权论在报纸上引起轩然大波。

“都说皇帝富有四海,朕有东海、南海,何时才能有北海、西海啊?”朱祁钰玩味地看着朝臣。

北海,就是捕鱼儿海,贝加尔湖。

西海,就是青海湖。

“陛下,大明稳步扩张,早晚能拿下北海和西海的。”李贤道。

李贤可不知道世界地图。

北海好拿下。

西海,怕是永远都没有了。

西海是地中海。

什么里海、黑海都不是海,是盐水湖。

蒙古帝国倒是富有四海,但其实是四个汗国组成的,想靠一个国家实现,朱祁钰之后还需要一个秦始皇。

“李卿,朕希望你能帮朕拿下其他两海。”朱祁钰笑道。

“老臣万死莫辞!”李贤叩拜。

“话说回来,还是实控婆罗洲和吕宋的事。”朱祁钰笑问。

马昂开口:“启禀陛下,臣以为可征召民间百姓千万,开垦婆罗洲和吕宋。”

这话立刻引起反击,现在正值大旱,贸然征召百姓移民,恐怕会引起叛乱。

战争还在延续,国内稳定是必须的,这样才能源源不断提供粮草、军备等完成战争。

朱祁钰看了眼马昂,这人确实有本事。

他之前就和胡濙商量过,之前不是说要征兵千万,去把暹罗荡平嘛。

完全可以征兵千万,去开垦婆罗洲。

“臣觉得马寺卿谏言有理。”

余子俊出言:“开垦婆罗洲,需要年轻的壮劳力,而国内干旱,分一批人口出去,也能缓解国内压力。”

“而民间不愿意,那就以征兵的方式征走。”

“有宵小不肯为国效力,那就加他们的田赋,逼他们出丁。”

还是余子俊够狠。

这话又引起热议,都认为民间刚刚承平,不该再搅动地方了。

就说江南,起码需要十年时间才能缓过来。

江南叛乱也不少,交趾叛乱也多,也就皇帝不在乎,换个皇帝都会恐惧,叛乱真多,地方将领掌权,万一造反了呢?

皇帝不但不在乎,还直接开海运,征漕丁为水师。

几件事一起干,搞得天怒人怨,造反的人不多,但天天都有,诡异的是,将领造反还真没有。

只要有兵的将领不反,百姓造反就会被扑灭的,大明都习惯了。

余子俊继续道:“这几年,朝廷对百姓怎么样?”

“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吧?”

“以往是征劳役的,现在是给钱,又给他们找工作,除了种地之外,还能吃一份工地上的活儿钱。”

“还有农具、铁锅,可都是赐的,这些都是恩情啊!”

“朝廷又蠲免税赋,让百姓富裕起来。”

“就说那手压井,朝廷几乎是半卖半送,只赚个成本价。”

“难道这还不算仁政吗?”

余子俊道:“如今到了百姓为朝廷效力的时候了,难道他们不该踊跃参军?为朝廷效力?报谢皇恩?”

“如今朝廷做到了这个地步,百姓还不满足,那么他们就是白眼狼!”

“对待这等白眼狼,留之何用!”

余子俊生气道:“说句难听的,若朝廷不肯将几亿两银子砸去民间,中枢该富裕成什么地步?”

“如今百姓受益皇恩,为国效忠,更是理所当然的事,哪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

这番话,把反对声音直接压下来。

景泰朝,是对百姓最好的朝代,没有之一。

不说其他的优惠政策,就说手压井,从古至今有一个国家半卖半送给百姓吗?二十几亿套农具,上亿口铁锅,全都免费送!大面积的耕地,全都送给了百姓!

又治水又重视教育还四处修路,这些都是朝廷亏钱的,亏大钱的地方。

这还不是仁政吗?

从古至今,甚至往后查一万年,也没有这样的皇帝!

在爱民这件事上,朱祁钰绝对是前五千年后五千年的第一人,没人能超过。

“余子俊说的没错。”

“朕自认对天下百姓,仁至义尽了。”

“朝廷开垦婆罗洲和吕宋,是必然的,以后还会开垦更多的地区。”

“大规模移民,百年内都不会停止。”

朱祁钰缓缓道:“从民间征一千万兵卒,要十六岁到二十岁的半大小子,要家里的老二、老三,不要长子和幼子,要没结婚的。”

“全国上下,除了江南三省、江西、广西、贵州、热河、宁夏、甘肃、吉林、黑龙江外,其他各省都要征兵!”

“家家出丁,一家一个!”

“照常发安家费,提前发一个月军饷留给家里。”

“然后送到南方集训。”

李贤立刻道:“陛下,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征兵该征劳动力呀,征那么小的孩子,能干什么呀?”

朝臣都觉得,十六七岁的,能打什么仗啊?

“陛下,您不会是为了百姓家里减轻负担吧?”余子俊都无语了。

朱祁钰看向胡濙,当初胡濙也是这样劝的。

“你们都觉得,十六七岁的孩子,打不了仗?”朱祁钰问。

“打不了啊。”

李贤道:“陛下,这征兵最好是征二十三四岁的,刚有家庭,有牵挂的,这样上了战场才会卖命。”

“而十六七岁的,大多没长成的,个个精瘦,在家里人憎狗嫌的,说句不好听的,他们爹娘都嫌他们吃得多,还没用。”

“朝廷征上来,最少要养几年才能上战场。”

这时代营养跟不上,长得慢,老得快。

“而且,十六七岁的孩子,是最不服管教的年纪,天不怕地不怕,到了军中也会惹事。”

李贤认为,这样的兵不是好兵。

朱祁钰笑了起来:“李卿,你说说,这次征兵,为了什么呀?”

“自然是开垦婆罗洲和吕宋……”

猛地,李贤怔住了,旋即跪在地上:“陛下说的是呀,不服管教的,才能在当地吃得开。”

嘴说征兵,其实是移民。

好勇斗狠、人憎狗嫌的年纪,绝对是最好的移民对象。

婆罗洲和吕宋,和交益不一样,这俩地方屠了,什么人都能移过去,但婆罗洲不一样,都钻进山里了,没事给明人一击,派去正规军是牛刀小用,派生瓜蛋子去,正合适。

等他们得到了生存空间,刚好年纪上来了,被社会毒打之后就服管教了,这些人就是最好的移民对象。

“陛下妙计。”

“家中老二,在家中地位本就低。”

“又十六七岁的年纪,正是憋着一股劲儿的时候。”

“而民间有灾害,百姓不够吃,老二被征走,反而能养活小的,民间抵触情绪肯定小。”

余子俊笑道:“再者,这些人在家中没地位,吃不着好的,到了军中,稍加教化,肯定想拼出一番天地来。”

家中老二最尴尬,老大能继承家业,小儿子得全家喜爱,中间就尴尬了。

这些都是好兵。

“但是陛下,士绅家的次子也征吗?”余子俊觉得这些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朱祁钰也略微沉吟:“征,不一定都要上战场,也需要识文断字的,毕竟婆罗洲拿下来,是要治理的。”

耿九畴却咧嘴心疼:“陛下呀,征千万兵,先给安家费,又给一个月军饷,您这是不过了呀!”

“别心疼钱,也别叫苦。”

“以后这些人,就是新婆罗洲的百姓,是要为大明开疆拓土的。”

“婆罗洲肯定有很多妇人,让他们随便娶纳,若不够,就从别的国家买一批过来。”

“多多建立学校,让他们的孩子参加科举。”

“耿卿,你还哭穷?户部今年可没少收入啊。”

一提国库收入,朝臣都忍不住咧开嘴,开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