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杀穿士族,倭寇犯边!会说汉话者为汉!(1.35万)(2 / 5)

作品:《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至于移民过程中,发生多少狗屁倒灶的事情,已经不用赘述了,多得令人发指。

移民是一件非常血腥的坏事。

王诚从五府清扫出来流民164万。

安全抵达各地的,仅仅120万人。

那四十多万人,因为各种原因死去了。

这些是不会记录在案的,只会记录接收多少人,安置多少人,这些会成为官员的政绩,一笔笔记录在案。

王诚迁移流民,手段温和,并没有大开杀戒,反而得到了好名声。

再看看王竑,落个王砍头的名声,在和州、太平府、宁国府大开杀戒,杀得人头滚滚。

总共清扫出来四十多万流民。

这些人全部送去广西。

广西像块海绵,多少人都能容纳进去,毕竟还有安南可以安置,就稀缺汉人。

张凤和李震在安置。

而在京师。

京师官员也在移民西北。

前半年移民宗室,后半年移民百姓,往甘肃填充人口。

北直隶移走的算不上流民,但都是黑户。

皇帝下旨清扫,结果扫出来近百万黑户。

这些黑户,多被流入宁夏、甘肃两地。

而在养心殿上。

朱祁钰正在诏见杨璇:“在南直隶做的不错。”

“微臣不敢居功。”杨璇磕头,眉眼之中闪烁着惊喜。

从南直隶罪臣家中,共筹集一万三千艘海船,四万多艘江船。

运送流民、押解银两入京,用的就是这些江船。

“王福调任户部,你来做顺天府府尹。”

朱祁钰认真道:“朕叮嘱你两句话,你是朕的人,心眼要向着朕。”

杨璇脸上喜色一僵,赶紧磕头。

“第二句话,南直隶海船之事,任何人不许泄露,就当没发生过。”

“微臣遵旨!”杨璇磕头。

“你是聪明人,朕相信你明白其中道理。”

朱祁钰打发他走了。

原应天府府尹杨璇,升顺天府府尹,原顺天府府尹王福,调任户部。

圣旨发出,内阁盖印,颁布天下。

朱祁钰放下奏章,走到地图前:“冯孝,你说南直隶必须要放两个国公吗?”

冯孝打了个激灵:“皇爷,南直隶兹事体大,不能在北京一言定之。”

言下之意,是必须您巡幸南京,才能决定。

“杨信在江西有多少兵了?”朱祁钰忽然问。

“回皇爷,根据最近的奏报,有十一万了。”

朱祁钰指着地图:“江西杨信在左,山东朱英、项忠在北,王诚、欧信在西,任礼在中都,胡豅在南,宋伟、李震俱是朕的爪牙!”

“朕手握雄兵百万!”

“还怕区区士绅?”

“传旨王竑,杀得不够狠,不必担心局面不可收拾,朕会亲自为他收拾残局!”

朱祁钰冷冷道:“告诉他,只管杀便是。”

“令阁部准备,朕不喜欢北方的冬春,明年春季,朕欲巡幸南直隶,去看看南京春光。”

冯孝眼皮子一抽:“皇爷,是不是太早了?”

如今是改革的关键时期。

皇帝一去南直隶,可就直接把火药罐子点炸了,彻底没有回旋余地,彼此必然厮杀。

届时中枢必然不稳,万一有人在北京迎立倭郡王!

问题可就大发了。

等皇帝回京收拾残局,所有改革恐怕都要被迫停止。

再捡起来,起码需要几年的时间,到时候皇帝还会有这个精气神了吗?朝中名将名臣凋零,还能支撑起来改革吗?

“宜早不宜迟,南直隶不清扫,朕就一日不可安枕。”

朱祁钰道:“让大明两大名将,为朕戍守中枢,着实是浪费时间啊,朕等得,但于谦、范广多大岁数了?他们还能为朝征战几年?”

“南直隶必须要去,干脆现在就去。”

“朕手握二百万雄兵,谁敢杀朕?”

这是朱祁钰最大的自信。

天下掌兵的,都是他的心腹,倘若倭郡王复辟,他的爪牙们必定没好下场,只能拥护他。

再说了,他还会不防范朱祁镇吗?

“皇爷!”冯孝看了眼南宫方向。

朱祁钰撇嘴而笑:“朕在考虑,是不是要开太庙,请他上路呢?他已经没用了!”

以前需要朱祁镇为他稳定局面。

但现在不需要了。

直接杀死便是。

噗通!

冯孝吓得跪在地上:“皇爷,若您动手,大好局面就瞬间土崩瓦解了呀!”

“他还没这么大能量!”

但冯孝不这样看。

如今中枢地方、宫中府中形成一个微妙的平衡,正是这种平衡,才能让矛盾缓解,彼此勠力同心。

中枢政治环境宽松,地方才能做实事。

若官员人人自危,天天想着如何站队,谁能安心做事呢?

朝堂百官已经选择性遗忘了朱祁镇,倘若这个时候,皇帝开宗庙,杀掉朱祁镇,会造成什么恶劣的政治影响?

朝臣自危,新政戛然而止。

所有心血付诸东流。

但朱祁钰却不这样想,他认为人心趋利,他只要能给所有既得利益者更舒适的政治环境,这些人就能为他卖命。

跟朱祁镇死活没有关系。

“皇爷,奴婢不懂朝政,请您询问老太傅、邢国公,请他们做决定便是。”冯孝磕头。

让他们说,肯定不会同意呀。

不管怎么说,朱祁镇都当过皇帝,臣子若撺掇皇帝弑杀君王,那是佞臣!

忠臣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呢?

朱祁钰笑道:“好了,一点小事而已,你至于这般模样吗?大不了把他也带去江南,说不定他人还会失踪了呢。”

冯孝却吓了一跳。

把他关在南宫,您都不放心,还能带去江南?

那一定会丢呀!

这一丢,就如当年建文帝丢了是一样的,太宗皇帝苦苦寻觅,找了多少年呀。

万一朱祁镇丢了,带来的政治影响,比杀了还恶劣!

正说着呢。

安南奏报送入宫中,朱祁钰眯起眼睛:“去,把朝臣都宣来。”

很快。

朝臣进入养心殿,他们也都收到了安南奏报抄录本。

“陛下,那安南权臣竟敢诛杀君上?”姚夔气得怒目圆瞪。

这是边永送来的加急奏报。

安南王黎思诚染上毒瘾,人昏昏欲睡,无法处理朝政,政务交给安南政务院处置。

七月初一,诈称染上重病,结果,却在宫中埋下刀斧手,要诛杀权臣,夺回政权。

权臣阮炽重伤,丁列暗藏刀刃,诛杀安南王黎思诚。

亲手割下黎思诚的头颅。

如今河内局势进一步恶化。

边永在信中写道,因为雨季,安南道路泥泞难走,根本无法联络方瑛、夏埙,无法做出决断,只能走海路送信,求中枢指示。

信件的最后几句话是,安南权臣正在决定,该迎立谁做皇帝。

“安南局势,烈火烹油啊。”

朱祁钰沉吟道:“可大明远在万里,最近的方瑛,却碍于道路,无法和边永联系。”

“就算中枢议出对策来,送到安南,怕是也没什么用。”

“局势瞬息万变,还是让边永走一步看一步吧。”

您既然不打算管,那诏我们来干什么呀?

于谦重病初愈,脸色尚有几分苍白,缓缓道:“陛下,边永之意,其实是问,中枢可否愿意遥控安南局势?”

“朕没兴趣,朕要么就实控,要么就不闻不问。”朱祁钰懒得当什么天朝上国的皇帝,他就想当成吉思汗。

于谦颔首:“国朝能趁机实控安南北部,也是好事。”

“打下容易,控制难呀。”耿九畴并不乐观。

朱祁钰笑了笑,不愿讨论:“诸卿,安南之事交给方瑛、夏埙、边永便是,中枢不必理会。”

“朕诏诸卿来,主要有两件事。”

“其一,是西北问题,舒良、寇深、原杰给朕上了奏章,说是气候恶劣,建造速度慢,而且粮食难以为继。”

“原杰的意思是,暂且维持原样,等玉米三宝培育成功后,再行移民。”

朱祁钰说着,让人把密奏找出来,给朝臣看。

“寇深正在建设甘肃,甘肃收容了来自西边的人口,这些人口和咱们长得似乎有些区别,寇深说走在甘肃路上,仿佛是身处西域,并非大明。”

“而甘肃生态薄弱,承载不了过多人口,朕已经令北直隶、山西移民一些过去了,太多反而养不活。”

“阁部便停止往甘肃、宁夏移民吧。”

“往热河、辽宁移。”

朝臣逐一阅览,都在琢磨,皇帝说这番话的深意是什么?

胡濙却点破谜团:“陛下,您是看上哈密了吧?”

朱祁钰一愣,旋即哈哈大笑:“真的什么都瞒不过老太傅,甘肃贫瘠,但哈密并不贫瘠呀。”

“咱们可以把人口移去哈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