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黎鐉京师见闻录,朕就是蔑视安南了!汝能奈朕何?(2 / 4)

作品:《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陛下,不如咱们舍了怀庆府,放任战火烧到京畿来。”

“一来,清洗掉那些不忠于大明之人,将其充塞去边塞,填充西北热河人口。”

“二来,京畿压力就缓解了。”

耿九畴用京畿当诱饵,坐视叛军做大。

然后派兵灭掉,消耗掉人口。

“绝不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焚毁容易,再建太难了!”

朱祁钰都怀疑他是奸细,怎么能想出这么蠢的办法呢?

怀庆府的叛乱,估计是因为银子过境引起的,只要杀一批人,再流放一批,也就压下来了。

叛乱控制在怀庆府,甚至武陟一地,才是最好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耿九畴咀嚼这句话。

“杂书上看的,朕不知道是谁说的。”朱祁钰又语出惊人了。

这句话是张居正说的,后来那谁给发扬光大了。

“叛乱必须快速扑灭,俘虏全部充塞西北去,甘、宁缺人,大量填充便是。”

朱祁钰却道:“朕在考虑,如何能捏住敌人的鼻子,让他们为朕所用?”

关键敌人是谁都不知道,怎么捏鼻子呀?

“对了,安南使臣可到京中了?”朱祁钰问。

安南使臣乘坐的是广东市舶司的船支,和刘震海的信一起入京的。

“已经到京了。”

“萧维祯走了,谁在担任鸿胪寺寺卿呀?”朱祁钰问。

“回陛下,是原鸿胪寺左少卿齐政。”

朱祁钰点点头,算认可齐政的能力:“太常寺呢?年初时蒋守约告病,卧床不起,如今可还能主事?”

明朝接待外宾归太常寺管。

而外交归鸿胪寺管。

“回陛下,蒋寺卿身体已然好了,但还是习少卿辅佐。”耿九畴回禀。

朱祁钰点头:“告诉齐政和蒋守约,好好招待他们。”

“陛下,可否需要阁部派人协同?”耿九畴问皇帝的重视程度。

“没必要,区区小国使者而已。”

“齐政和蒋守约招待他,已经是超格了。”

“也不必举行大朝会了,朕懒得见他们。”

“以后小国使者,都是这个规格接待,除非特殊情况,朕会特殊诏见他们的,否则都不必见了。”

朱祁钰打发走耿九畴。

京师嘲讽皇帝的声音,越来越多。

报纸卖得火热,各种小诗,层出不穷,可满足了吃瓜群众。

而初来北直隶的黎鐉,已被京师的繁荣迷昏了眼睛,出使大明时,就知道大明之繁华。

贫穷限制了他的想象力。

在他心里以为的繁华,也比河内繁华一点点而已。

甚至,也许还不如安南旧都顺化呢。

结果,当船支越过武汉时,整个人都懵逼了,天下怎么会有如此雄伟的城池呢。

而武汉还是刚刚建设,是皇帝钦命,在湖北建一座巨城,在原城池上进行大扩建,沟通南北,虎踞荆楚。

越过开封时,开封虽古旧,但旧都的繁华,仍然不是河内、顺化比得了的。

本以为一路的震惊已经足够了。

但进入京师时。

第一反应就是大!大得离谱!

城外还在修缮新城,等新城修完,京师扩大四倍有余,庞大的大明都城。

车水马龙,人流拥挤,根本就别拿什么河内比了,河内最多是顺天府的宛平县。

黎鐉真的是乱花渐入迷人眼。

京师是座不夜城。

皇帝钦命,坊市不设关市时间,夜市要比白天更加繁华。

虽然已经到了寒冬腊月,但寒冷仍然阻挡不住京师人的阔绰,白天泡在会馆里,晚上去夜市把酒言欢。

黎鐉最大的感触:就是人多!人富!人傲!

大明京师的人,好似比整个安南的人都多!

而且个个身着锦袍,眉宇间挂着倨傲,看着他,仿佛在看乡下土包子一样。

他还发现一个奇怪的衣服,是用羊毛做的,短衣坎袖,看着像胡人的衣服,穿在里面,用来保暖的。

但在京师卖得特别好,一衣难求。

虽然达官显贵不太喜欢。

但却是中层百姓的最爱。

有些走夫贩卒,都以穿上毛衣为荣,据说在乡下,一件中等毛衣当聘礼,就能换个媳妇。

黎鐉也买了一件穿,发现扎得慌。

但售价太便宜了。

有人说这是陛下的恩典,让百姓有衣服穿,看得出来,民间百姓是极为崇拜当今皇帝的。

黎鐉在京师逛了几天。

还参加了几场文会。

他也是说汉语的,也自幼读诗书,也能舞文弄墨。

但文会写的诗,好似在诽谤当今圣上!

把他吓尿了,急匆匆告辞,再也不敢参加诗会了。

让他奇怪的是,皇帝胸襟如此广阔?

民间诗篇讽刺他,他真当没发生过?

白天在京师晃悠,晚上下榻四夷馆。

四夷馆是归太常寺管的。

四夷馆最早设立之初,是翻译部门,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接待外宾下榻的旅店了,太常寺提督馆事。

黎鐉最不满意的就是四夷馆,居住环境太差,四处漏风,每天奉上的饭菜,让人难以下咽。

而四夷馆是归太常寺少卿习嘉言管的。

偏偏这个习嘉言,精通回回文,每日泡在回回馆里,钻研回回文。

上次被皇帝叱骂后,就把心收回来,钻研学问,反而被皇帝经常表彰。

至于黎鐉下榻之事,他根本就不管。

黎鐉派人去找太常寺寺卿,认为大明没有用王子的礼节接待他,这是对安南的蔑视。

安南的使臣据理力争,把蒋守约弄得脑袋疼。

蒋守约在钻研臓文。

他和习嘉言一样,知道自己能力不佳,想在朝堂中站稳脚跟,就得有独当一面的技能。

刚巧,他博览群书,颇有语言天赋,就开始研究外文,多有所得,尤其在臓文研究上,无出其右。

“阮先生,这就是大明招待外使的礼节呀,没错的。”

蒋守约抹了把脸。

安南使者阮敏说话嘴巴漏风,喷满脸唾沫星子。

“这怎么能是招待王子的礼节呢?”

阮敏也是大明通,认为蒋守约骗他:“蒋寺卿,我们不是第一次打交道了,待大朝会上,本官可要向皇帝陛下申诉的!”

“打住!”

蒋守约被吵的心烦,脸色阴沉下来:“这是陛下年前修订的礼节,以此设为常态,这是陛下的意思。”

他不好意思说是新订的,就推说订立一年了。

瓦剌、鞑靼使臣也是这个待遇。

“怎么可能?大明圣天子心胸宽广,乃是天降圣人,怎么能降我朝礼节呢?”阮敏当然不信。

“不是降安南的礼节,所有异族王子的礼节,都是这样的。”

蒋守约下了逐客令:“此事你们去和鸿胪寺扯皮吧,本官还有要事,恕不远送。”

“你这是什么态度!”

阮敏急了,这分明是推诿,一定是因为自己没有送礼,遭到了太常寺的报复。

见他还不走,蒋守约冷笑:“来大明使臣中,不泛有瓦剌、鞑靼的使者,他们都被开膛剖腹了,你们尚能在大明境内安坐,就知足吧。”

阮敏没听明白。

什么意思啊?

他跑到了鸿胪寺,找到齐政,要求齐政用王子的礼节接待他们。

“你脑子没病吧?”

齐政脸色不善:“因为这点事,打扰本官办公?你知不知道,耽搁本官多大的事呀!”

阮敏都懵了。

这大明人人都吃了枪药了,说话这么难听呢?

太常寺繁忙,鸿胪寺也繁忙。

大明官场为什么都这么忙呢?

“寺卿大人。”

“我朝只是希望得到正规的礼节接待。”

“而不是向对待猪狗一样,对待我安南国的王子殿下!”

“这是对王子殿下的不尊重。”

阮敏据理力争。

齐政的脸色却阴沉下来,放下了卷宗:“本官和你第一次见面时,就已经告诉过你们了,会按照王子的礼节接待。”

“给你们安置在四夷馆里,那就是最高的礼节了。”

“还有!”

“今天不是安南使臣和大明官员会面的日子。”

“你已经违制了,按照大明律法,本官就能就地拿下你。”

“知道吗?”

齐政十分生气。

他正在整理朝鲜的卷宗,卷宗整理完毕后,要送入宫中的。

陛下等着看呢。

鸿胪寺也在开源节流,想办法搞钱,让皇帝满意。

所以鸿胪寺上下是很忙的。

“出去吧!”

齐政懒得训斥他。

重新坐下,提起毛笔,按照最新情报来重新分类卷宗。

这些都是绝密情报,刚从朝鲜传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