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你个皇帝的心思坏得很,一句话都不能信(2 / 5)

作品:《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金忠让他退下。

若是打探银子虚实,说不定还能再来一计。

“等朱仪入城后,让他来见本督。”金忠计上心头。

而在宫中。

于谦拖着病体入宫。

按理说,这个时间宫门已经落钥了,不该进宫的。

但于谦跪在冰天雪地里。

朱祁钰让人用吊篮吊他入宫。

胡濙、王竑、王复、岳正、孙原贞、耿九畴、白圭、姚夔、王越、仪铭等阁部重臣,全都来了。

全都吊入宫中。

朱祁钰已经准备睡觉了。

重臣却来了。

朝臣入殿后,跪拜行礼。

“诸卿先别说话,朕知错了。”

朱祁钰站起来,向朝臣躬身行礼:“朕以后不玩闹了,诸卿见谅。”

皇帝向朝臣低头,破天荒第一次。

但于谦等人却跪着不起来。

于谦脸色惨白,还在咳嗽:“陛下,皇位岂是儿戏啊!岂是您说让就让的!”

“祖宗英灵降怒,岂是您能承受得呀!”

“这是要载入史册的呀陛下!”

于谦眼睛通红,怒其胡闹。

胡濙厉喝道:“君上如此戏谑,置大明于何地!置江山社稷于何地!”

王竑一头可到底,悲戚怒吼:“陛下呀,太宗英灵,岂能被随意惊动的!”

“您这是让祖宗泉下之灵,不得安息啊!”

这话太重了。

朱祁钰感受到了庞大的阻力。

“朕知错了!”朱祁钰知道自己玩大了。

让皇位可以。

但不能把太宗英灵招来呀,这是让皇位吗?

这是让祖宗不安,这是霍乱天下的征兆啊!

若换在汉朝,皇帝都能被废掉。

“诸卿起来吧。”朱祁钰近乎哀求。

“老臣不敢起来!”

孙原贞寒声喝问:“陛下视天下为儿戏,视祖宗而不顾,老臣担心这一起来,大明就不存在了!”

“陛下,您太过分了!”耿九畴低声道。

王越却道:“陛下,祖有德宗有功,合谓祖宗!”

“行善必昌,不昌,祖上有殃,殃尽必昌;”

“作恶必殃,不殃,祖上有德,德尽必殃!”

这话说得太重了!

“朕知错了!”朱祁钰躬身行礼。

真的玩大了。

不怪人家骂他,这要是传扬出去,他本就不好的名声,更毁了。

如今可是整饬江西呀,虎视眈眈之人不知凡几。

他现在就该韬光养晦。

“身为臣子,不能辅佐君王;”

“身为托孤重臣,不能佐视君王。”

“皆是老臣之罪,老臣愿以死而谢天下!”

胡濙重重磕头,目光决绝。

“老太傅,朕知错了!”朱祁钰再次行礼。

“大明因陛下而中兴,也因陛下而猝亡!”

于谦的话说得也狠:“微臣愿在中兴时而亡,不愿看大明猝而哭!请陛下赐臣死!”

“邢国公,朕知错了!”

朱祁钰没有直起腰来,说了第五遍知错。

“诸卿,朕知错了!”

第六遍!

朱祁钰最大的错误,就不该把太宗皇帝搬出来,装神弄鬼。

这是对祖宗的大不敬。

太宗皇帝显灵,难道是大明到了危难关头吗?

否则为什么显灵?

民间会不会出现这种揣测?

某些野心家,会不会以此来鼓动皇帝得位不正,进而叛乱呢?

政治后果实在太严重了。

朱祁钰犯了大忌。

“朕知错了,诸卿请起!”

第七遍。

胡濙幽幽一叹,慢慢抬起头:“请陛下牢记这七个知错。”

“江山社稷,绝非儿戏。”

“绝不能因逞一时之快,就将祖宗英灵,置于儿戏。”

“这不是贤君所为,更不是卓越君主所做的事情!”

幸好,胡濙给他递个台阶。

“绝无下次,请诸卿为朕做个见证。”朱祁钰苦笑。

“咳咳咳!”

于谦剧烈咳嗽起来,用手遮住口鼻,却有鲜血流出。

“邢国公身体可有大碍?”朱祁钰吓了一跳。

如今军中最大支柱就是于谦。

于谦可不能死呀。

“谢陛下关心,微臣身体无碍。”于谦用绢帕净手,然后把带血的一面团在手里,不让人看到。

“快把邢国公扶起来,全都赐座。”

“夜深了,不宜饮茶,送参汤过来。”

朱祁钰关心道:“太医是怎么说的?”

于谦却摇摇头:“只是天气骤冷,微臣身体不好,染病了而已,并无大碍。”

那怎么吐血了呢?

被伱气的!

太宗皇帝能随便搬出来玩吗?

这是亡国之兆!

朱祁钰苦笑:“诸卿,皆因皇太后和倭郡王合伙气朕,朕被气急了,才想出这么个办法。”

对天家事,朝臣是知道点的。

“朕削了漠北王的爵位,降亲王为郡王,所以皇太后佯装摔倒,碰瓷于朕。”

“毕竟是朕的嫡母。”

“朕敢怎么样?能怎么样?”

“无奈之下,只能将太宗皇帝搬出来。”

朱祁钰就一个字,赖呗。

推诿耍赖。

坏的都是皇太后和倭郡王,跟朕没关系。

“陛下,行事未免过于急躁了。”

于谦低声道:“诸王都在京中,亲王和郡王,没什么区别的?”

“陛下执着于削宗室亲王,效果微乎其微。”

“不如维持原状。”

于谦是反对皇帝苛责宗室的,反正已经在手里攥着了,何不用他们博取一个好名声呢?

“邢国公,那可不一样。”

胡濙却道:“亲王之子,都是郡王,若郡王之子呢,则都是奉国将军。”

“陛下执拗于削藩,虽然急躁些。”

“但效果是极佳的。”

“本来京中有超过百万宗室和姻亲,经过陛下数次削藩之后,只剩下二十万不到,大大缓解了民间压力。”

“若把亲王全都削成郡王,宗室还会减半。”

“宗室减半,姻亲自然也跟着减半了。”

“这样一来,京畿百姓压力骤减,民间怨声载道的声音,也会消散很多的。”

“明年再能将这些人迁徙出去。”

“京畿压力减轻,宗室问题解决。”

“这是千古功绩啊。”

胡濙十分赞同皇帝用暴力手段削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