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名单里的秘密,先帝的死因!(2 / 4)

作品:《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眼泪却止不住地流出来。

他的忠心,在一点点瓦解。

“娘给你磕头了,娘求求你了!”老妇人懂什么忠义呀,她就不想丢人。

若这样死了,去了那边,她也抬不起头的。

民间人都知道,人死的时候什么样,去阴间就是什么样子,死前的记忆还会反复重放。

“娘!”

袁彬真是冤枉。

他能扛过最毒的打,却抗不过朱祁镇的背刺,也扛不住母亲的哭求。

“我说!”袁彬招了。

深夜时,名单送入宫中。

朱祁钰在乾清宫睡觉,毛选侍伴驾。

“陛下,出了何事呀?”毛选侍睁开眼眸。

“无事,你睡吧。”

毛氏是毛胜的孙女,乖巧懂事。

跟着爬起来,伺候皇帝穿衣。

“你继续睡吧,朕过会儿就来。”

朱祁钰亵衣外面罩上常袍。

走去前殿,大殿里烧着炭火,十分暖和。

贺知恩跪在地上:“皇爷,巡捕营急报。”

他身上寒,不敢冲撞了皇爷。

冯孝过来取走密奏,送到朱祁钰手上。

是名单!

朱祁钰瞳孔微缩:“怎么有他?”

石璞!

他竟然是宣宗皇帝埋在朝堂里的暗探,他是宣宗皇帝的人。

最可怕的是,各个王府里都埋了钉子。

这就导致了由各王府卫队组成的镇国军,成了个筛子,什么消息都往出漏!

如果名单在手,他收拾宗室,岂用这么麻烦?

“这么多人吗?”

朱祁钰本以为,宣宗皇帝就埋了几个暗探。

可没想到,他在宫里宫外,埋了这么多人,多达三百多人!

“难怪朕当了八年皇帝,说被夺门就被夺门。”

“这皇宫,这天下,从未被朕掌握过!”

“漠北王藏得太深了。”

朱祁钰超级后怕。

幸好他当时够狠够绝,清理皇宫,把所有人全都赶出宫,这才躲过了算计。

那时的皇宫,里里外外,超过上百个探子。

整个皇宫,就是个筛子。

只有死路一条。

他把所有人赶出宫后,局面才逐渐掌握在自己手中。

“冯孝,让许感按着名单去抓,放出去的宫人也都抓回来,严审!”

冯孝看到密密麻麻的人名,被吓到了。

好在这些人,基本上都被放出宫了,宫女被嫁出去了,太监都被打发去南京了。

即便有星星点点在宫中的,也被敢去做粗使活计了。

宣宗皇帝在主要部门,都安插下了钉子。

然后用这些钉子,监听天下。

这份名单,传给了朱祁镇,所以朱祁镇能用这份名单,在南宫照样监听天下,寻觅机会,一举翻盘。

“不对呀,都是官署的人,没有商贾啊。”

朱祁钰皱眉:“让曹吉祥再审,名单不全。”

“请老太傅入宫,朕有秘事相商,派撵架去接。”

他也没了困意。

三百多人的名单,还不全呢。

通过这三百多人,不知道还会挖出来多少。

这时,太监符渊来报:“皇爷,毛选侍问您,何时安枕?”

“让她先睡吧,朕稍后便去。”

朱祁钰靠着椅背,闭目养神:“把灯吹了,别浪费蜡烛。”

“去取一套明纳纱绣云纹护膝,老太傅膝盖不舒服,等他离宫时拿给他。”

冯孝打发人去取。

这时,撵架回来,胡濙在门口咳嗽一声,进了乾清宫,跪在地上行礼。

“深夜叨扰老太傅,实在是有要事相商。”

朱祁钰睁开眼睛:“老太傅,近火盆些,莫要受了伤寒。”

“陛下,老臣从外面进殿,身上阴寒,莫要冲撞了陛下,是以老臣在这里即可。”

胡濙恭敬道。

“再搬一盆火炭进来,给老太傅取暖。”

该省的要省,不该省的地方不能节省。

“老臣谢陛下隆恩。”

朱祁钰又慢慢闭上眼睛:“把大殿点亮,然后就都出去吧。”

乾清宫前殿重新灯火辉煌。

伺候的宫人全都退出去。

朱祁钰走过来,把名单递给胡濙。

“这是?”胡濙触目惊心。

“这是先帝留下的暗探名单。”

朱祁钰道:“老太傅,可还记得您和石璞争执的事吗?”

“自然是记得的。”

胡濙苦笑:“当时老臣和石尚书在城外安抚民夫,石尚书言语中露怯,老臣稍加试探,便发现其人不对劲。”

“奈何当时情况紧急,只能避重就轻。”

“陛下为何突然提起此事呢?”

胡濙以为,石璞被赶出京,已经是受了惩罚了。

没必要再追究了。

“您看看名单里有谁。”

胡濙真没细看,细看之后,竟看到石璞的名字。

“石尚书是先帝的人?”

胡濙明白了。

皇帝疑心又起,所以找他密谈。

“以前是先帝的人,现在是漠北王的人。”

难怪京畿云聚百万民夫。

工部竟然不知道呢。

石璞就是在装傻,想火中取栗。

幸好朱祁钰足够警觉,没有被他得逞。

“之前老臣就发现他怪怪的,老臣戳破他时,他反咬老臣一口,把水搅浑,事后又绝口不提,真是大奸似忠啊。”

其实。

胡濙早就复盘过石璞了。

石璞是永乐九年的举人,正统初年被重用的。

这个期间,积累治政经验的同时,也在寻找门路,而宣宗皇帝恰恰是永乐九年被立为太孙的。

很有可能,这枚钉子是太宗皇帝留给宣宗皇帝的。

难怪朱祁镇复辟后,石璞得了句“纯臣”的美誉,原来问题出在这里。

“坏了,他去浙江,浙江的暗探就查不出来了!”

“浙江没有暗探,整个江南都没有暗探。”朱祁钰道。

“不可能!”

胡濙语气坚决:“宣宗皇帝曾想再下西洋的,不可能……”

他止住话头,因为朱祁钰目光闪烁地看着他。

就知道,你个老东西有秘密!

胡濙叹了口气:“陛下,老臣是臣子,哪敢置喙皇帝呀!”

“这只是朕与你之间的私密谈话。”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已。”

“说完了就过去了,朕不会怪罪你的。”

朱祁钰又加了一句:“先帝不会怪你的。”

胡濙叹了口气,知道不说不行了。

退后两步,跪在地上:“陛下,宣德九年,宣宗皇帝想再下西洋的!”

“实录为何没记载?”朱祁钰问。

“只是有这个念头。”

“一来是船队需要休整;”

“二来是洪保和王景弘还没回来。”

“需要等他们回来,预计是宣德十年,进行第八次出海。”

胡濙说道。

第八次下西洋?

“可宣德十年正月就出事了,天塌了!”

胡濙哽咽道:“此事便就此搁浅,再也无人再提,实录也就没有记载。”

“就算先帝驾崩,正统朝照样能下西洋啊,为什么不下呢?”朱祁钰问。

这是逼胡濙做出选择。

“不能下!”

“陛下,天下清理干净之前,老臣劝您,打消出海的念头!”

“否则老臣也护不住您!”

胡濙交实底了。

果然,跟出海有关系。

难道单纯的因为钱吗?

不。

因为出海损害的是士绅的利益,哪怕士绅跟着船队屁股后赚钱,他们也会坚决反对朝堂出海。

原因很多,归根结底就是:阶层下降。

一来,导致士绅社会地位下降,海商地位提高,地位不保。

二来,市场上钱变多了,士绅手里的钱贬值了。

三来,下西洋皇帝吃独食,渐渐脱离了士绅的掌控,而且士绅会被新崛起的海商阶层取代,会像门阀一样被踢出历史长河。

四来,人心思变,一旦海上容易讨生活,他们家里伺候的家丁丫鬟,就都有了别的心思;甚至种田的佃户,也想去海上讨生活。

五来……

原因实在太多了,不胜枚举。

所以,准备第八次下西洋的宣宗皇帝暴毙身亡了。